文:Parama
最初,我只是因為高中同學 Kevin 的邀請,覺得幫一間以國際志工為主題的社會企業工作,可以很有意義,幫助到很多人。所以我在離開前一份爆肝的科技業工作之後,就加入了以立國際服務。 我永遠忘不了上工的第一天,那天是4/1,我剛進辦公室,找到自己的辦公桌坐下來,另一個同事就走來跟我說『Koala,下個月你要跟我一起去孟加拉哦。』 「我是誰?我在那?我在做什麼?」我心中第一個閃過的念頭大概就是這三個問題。 「孟加拉?我們在那裡有辦公室嗎?我不是來做營運流程規畫的嗎?我要去做什麼?」一廂情願以為這是愚人節玩笑的我,還不肯面對現實。 『我們要去做高架植床,解決雨季的蔬菜供應問題;同時還要幫忙做一個土窯,讓照顧孤兒院的修女們可以烤麵包給孩子吃。』孟加拉 PM 無情地戳破我的幻想。 就這樣,剛上工不到一天的我,開始認真查起麵包窯、批薩窯的英文資料,重新啃起論文。(當時造窯的中文資料少得可憐,而且烤窯本來就是從羅馬開始的。 經過一整個月的苦讀,實際操作的失敗,四處在台灣尋訪可能會造窯的師傅與專家,我們抱著忐忑的心,前往孟加拉蓋了我生命中的第一顆窯。 這是一顆就地取材的窯,裡面的沙模沒有沙子,所以就地採了黏土來做模,導致後來退模的時候花了超久的時間;窯的比例也不太對,所以不能烤太大顆的麵包,反而適合烤批薩。但修女與孩子們看起來都非常開心,而且後來這顆窯也成為停電時最主要的烘焙工具。(順帶一提,當地是偏村,所以每天供電只有1小時) 這就是我開始當造窯紳仕的開始。 從那時開始,我陸陸續續蓋了十幾顆窯,有的在台灣,有的在海外。一路累積了許多經驗,每次的設計都有改善,這些都會在本次批薩土窯工作坊中跟大家分享。
0 Comments
文:Ellejana
#地震之後學生 說,有來上你們『樸谷工坊』的課是超棒的決定,這令我們聽了很欣慰也感激。 樸門是在日常增加韌性的生活方式,在遇到天災人禍時,能夠快速穩定內心,能穩定的最重要原因,是因為不管外在世界怎麼快速移動,房子倒了斷水斷電斷糧了,我們知道只要到了一個樸門基地就能活下去。 20220917-18. 這週末剛好是 #祖傳家園PDC台東一班 的最後一堂課,下個月就是結業設計了。學生們來鹿野上課,剛好歷經了這次的大地震,於是三組的結業設計都努力把防震也考量進去。 也在昨天完成了金元素的探索,地心的能量造就了金,金元素在能量釋放時會呈現液態的流動,金元素也會去協調其他元素,讓生命平衡。 更探索了 #鳴想雪松第十集中的黑暗與光明力量,小阿納斯塔要如何在二元論的世界中,知道黑暗與光明,整理和前進需要結合,才能讓力量全部發揮。 今天一早去基地,最早到的學員通報說水塔倒了,還有濾水系統被震壞了,我們決定未來讓儲水系統是每個屋頂都做雨水回收,分開收集以讓斷水的風險降低,並且使用高低差來引水,不依賴馬達打水/ 電力。 加上鹿野有多處的斷水斷電,讓水電系統的獨立性更為重要。 土袋椅上面的竹棚子原本就只是「放」在上頭,在這次的地震中也被搖下來了,所以我們把結構重新加強;半戶外教室和堆肥廁所、和樹屋都沒事。 穩固地基加上輕量化牆體是在地震頻仍的台灣,最適合的家戶式建築防災結構。 我們也一起看見,自然建築的部分,有韌性但也需要結構設計的穩定,也謝謝學生們一起加固更新竹棚,還有種植馬鈴薯和地瓜葉。 在設計基地的作物規畫時,我們也將基地目前有的 #防災作物 想過一次,目前基地已經累積了:樹薯、南瓜葉、赤道櫻草、構樹、銀合歡、大花咸豐草、地瓜和地瓜葉,今天種下了許多的馬鈴薯,葉菜類和香草正在增加中。 學生們也說著,若有什麼事情發生危及生命,我們能相約在基地! #為什麼要建立一個樸門生活基地 ? #為什麼要在課程中加入那麼多的實作? 是為了讓學生學習參與所有生活系統和菜園管理? 因為我們希望,一個PDC結業後,學生不只是會做土地設計,是真的會經營菜園,真的對於水、自然建築、廁所與公共衛生、人際互動、尊重自然等,都已經成為你們的一部分。 #在台灣這個如此多地震颱風,更面對著極端氣候的地區,人們最重要的能力應該不是賺大錢,而是想清楚該如何學習 #生存下去的能力 #若你想要在這次地震的震撼中穩住內心 文:Parama
你心中的自然建築,有什麼定義呢? 在鳥建築人玩完各種自由的素材搭配之後,對於自然建築的印象變得更開闊了,但真的靈活運用身體的記憶,是在樸門綠色戰士工作坊之後。 綠色戰士是Steve Cran在烏干達的時候,因緣際會創立的一個新的樸門教學方式,也是一種樸門的生活實踐方式。 在生活上,綠色戰士強調實際動手做,不一定要讀過很多書,但想辦法跟土壤、跟自然合作,生產食物養活自己的家人,並有多餘的產出可以分享給其他人。 在教學上,因為Steve 帶領課程的地方,往往是戰區或是重災區,因此人們沒有安穩的環境能就學。所以他發展出一套用故事加上實作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透過故事學習樸門設計的原則,然後透過實作把這些友善耕作、自然建築,放入身體的記憶裡。 而在台灣的幾場綠色戰士的工作坊中,我們運用最多的就是土袋建築:在建築的現場把表土移開之後,拿二手的肥料袋把土裝半滿,細心封好之後交丁疊,再用訂製的夯土槌把土袋夯實整平,最後外面敷上特調的混泥土漿,就完工了。 這個混泥土漿裡加了十分之一的水泥,就是這10%的水泥,讓我認真思考,究竟建築的目的是什麼?什麼才叫自然建築? 我本來超級排斥水泥,因為他的開採與燒製會造成棲地破壞與環境汙染,而且極度耗能。 但在災區,水泥有一些無法替代的功用:其一,水泥讓敷層很快能變得堅固,節省許多作業的時間,讓人們可以維持正常的農事工作;其二,水泥大大提升了建築的抗候性,所以省下了非常大的重建更新工作量。 而且只加10%的水泥,不會讓土變成水泥塊,而是可以輕易地被捏碎,變成沙子的狀態。 即便知道有這些好處,但我自己在操作的時候,仍然希望能避用水泥。因此我向研究自然建築的朋友詢問,知道有一種在土中使用氧化鎂加檸檬酸的工法,可以用來取代水泥,用在浴室中。 所以我買了比水泥貴了20倍的氧化鎂,與比水泥貴了10倍的檸檬酸,混在土裡做了浴室的牆面。然後在強颱連續48小時的吹襲下,整座牆溶了。 看著自己忙了一整個星期做好的牆,不到兩個月被颱風淋溶了,我完全可以體會,為什麼在許多第三世界國家中,人們會以水泥房子為畢生的最高追求。 因為把時間拿來花錢整修房子,而不是把時間拿來賺錢養活家人,對他們而言,是被迫生活在資本主義下悠關生死的問題。 然後我才理解Steve為什麼在土裡加10%的水泥,因為這是滿足抗候性,又能想辦法兼顧建築廢棄之後重新回到土壤循環中,的一個妥協與讓步。 在此之後,我不再極端地認為一定要純自然,才叫自然建築。而是要在滿足使用者的情境需求下,盡可能使用周邊有的材料,想辦法更貼近友善環境的設計,我覺得都可以算是自然建築的一種。 文:Parama
在學習樸門之後,我慢慢把重心從國際志工,希望拉回到台灣。當初的想法很簡單:如果我能把這麼多友善的觀念帶到國外的偏村,那麼應該也要把這些觀念帶給住在台灣的人們。 昨天我們在基地的工作,是把烤好的竹子固定起來,當成之後屋頂的結構骨架。其實在2013年的鳥建築人中,我們第一個工作就是用竹子搭成一百坪的結構骨架,當初用的一樣是桂竹,但是有特別訂製了適合竹子管徑的鐵件,可以很方便地將所有竹子連接在一起。 在鳥建築人住貨櫃的那一個月,應該是我們最自由探索不同自然材質的一段時光。挑幾個材料,經過不同的排列組合之後,會有什麼樣的可能性,乾燥後會有什麼性質,因為是實驗性的建築,所以能盡量放手去嘗試。 大家就地挖了坑,踩了泥漿後,把稻稈放進去一起踩,就可以拿來做稻稈裹泥牆了! 把整坨土跟稻稈一起挖起來,放在模子裡,就變成土磚了!! 加稻殼一起踩,把稻稈剪短一些,就成了編竹夾泥牆,用來糊住竹片的泥巴。 減少泥漿的量,均勻地沾附在稻稈上,一起塞到板模裡夯實,就成了夯草牆! 沙子加一點,坋土加一點,黏土加一點,不同的土加了水之後有不同的特性,乾燥之後又有新的特性。 我們天天玩得像泥小孩,下工了還有人直接跳進生態池游泳兼洗澡,用自己做的土磚,搭了一個草泥馬造型的超大火箭爐,就是我們用來煮早晚餐的爐子。 過了那一個月,我們才發現原來自然建築一切都那麼好玩,而且很簡單! 過了那一個月,我們在台灣種下了好多自然建築的種子。 文:Parama
我一直到很後來才覺察,我在推廣的生活方式,跟我兒時與阿公阿婆同住的經驗,其實是一樣的。 雖然我一直在課堂上說,樸門其實就是我們爺爺奶奶小時候還有,但我們爸爸媽媽已經忘記了的那種生活方式,但其實我小時候,還是有一部分的生活經驗,是跟樸門有關的。 就拿我們住的房子來說,阿婆家有一棟房子,是土屋。裡面是完整的土埆,但後來為了『現代化的審美』,所以在土埆外又敷了一層水泥,刷了油漆。 不過在裡面沒有塗上水泥的房間,還是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土埆在呼吸。 後來在以立工作的時候,到東南亞不同國家的村落去,基本上都是以通風、涼爽、大屋簷的竹、木建築為主,就算是正中午,挑高通風的竹屋裡,依然舒適。但偶爾在村落過夜睡到新的水泥房,總是悶熱得難以入睡。 當時的計畫,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協助村民『更新』房屋:我們會買新的牆片—有的是用竹片編好的,或是用棕櫚葉綁好的,然後把舊的牆片卸下,再把新的牆片釘上去固定,就完工了。 舊的牆片有時候拿去堆肥,有時候拿來當柴火燒了,重新回到自然的循環中,完全不用擔心建築廢棄物的清運問題。 這不就是建築本來的樣貌嗎?一個只是為了遮風避雨的居所,在大自然的循環裡,本來就是需要一段時間就更新與汰換。 老鼠,花一個晚上就能打好一個地洞;小鳥,花一星期就能蓋好一間巢 (如果是隨便鳩的話,時間更短)。為什麼那麼聰明的人類,要花三十年的時間還錢,去讓自己『真正』擁有一棟房子呢? 是不是我們如果對『建築』的定義能夠更有彈性一些,我們的生活可以更輕鬆而不費力呢? 【因應,夏季的熱與蚊蟲叮咬】 文:Ellejana 進入夏至,樸谷基地的熱度節節高升,即使是被樹蔭包圍的「綠色隧道」區域,仍有工作夥伴體溫過高的現象。半戶外教室區因為考量防護性(防冬季東北風、夏季颱風)而用樹蔭包圍,有著因為通風 vs. 樹蔭的衝突,也歡迎各位讀者提供建議。 面對身體該如何適應土地工作中的「熱」、「蚊蟲」,樸谷在此分享小小經驗: *工作時段:以台東鄉間而言,要避免在 9:30- 14:30 最熱的時段工作,各地因為日照角度的不同,須微調時間。 *工作安排:在早晨 7-9 am 的時段可以安排,近中午時可能比較會曝曬的區域:譬如 菜園的種植、施肥、除草等。 快要中午的時段,可處理在棚子下需要工作的部分:譬如 育苗、搜集種子、做分類標籤等。 讓身體避免站在大太陽下的時段過長。 *帽子:建議使用帽簷很大的草帽,在太陽下、樹蔭下都須戴著,自然材質因為可通風,隔熱的功能優於人工化纖,棉質也優於化纖。 每小時休息的時候,將帽子摘下,讓熱氣可以出去,也是要訣。 *衣著:全身盡量以薄的棉質衣褲為主,涼爽的搭配方式:棉質背心+棉質薄襯衫+棉褲+襪子+雨鞋(將腳踝附近擋住,可避免蚊蟲叮咬過擾)。 *蚊蟲:在半戶外的教室現場點上艾草蚊香外,並請穿上長袖衣褲、塗抹香茅油可防大小黑蚊叮咬。 在小黑蚊叮咬後若是非常的癢,千萬不要猛抓,約是30分鐘後就可消腫。 小黑蚊的傷口是用口器割開一個小小的傷口,然後分泌抗凝血的物質,讓牠可以吃到滲出來的血液。 *要好得快:先洗掉抗凝血的物質,接著又有冰鎮傷口減緩發炎的感覺效果。要好得快,擦讓傷口癒合的藥(紫草膏等)會比擦蚊蟲叮咬藥(萬金油)有用。 *防蚊小撇步:以純香茅油(滾珠瓶很好用)擦拭在襪子上緣皮膚處、脖子、雙耳前後側、手背和前手臂,應能防止一整個上午的大小黑蚊叮咬,個人經驗中,這樣的做法比在衣服皮膚上噴灑很多防蚊液還有效。 大黑蚊就是亞熱帶森林中的自然產物了,防蚊措施做到之後,若仍有很多的大黑蚊,就讓自己的皮膚和眼睛多練習打蚊子吧,其實這也算是可以讓自己練習手眼協調的一種生活方式。 *冷水毛巾:以薄小的毛巾,每小時休息幾分鐘時,用冷水擦拭臉部、脖子、腋下、胸腺與上背等降溫,此時要將帽子摘下來,讓體溫 1/3 的散熱,都是從頭部。另外的散熱做法:將薄長的毛巾沾冷水後,放置在脖子一整圈,幫助工作的全程可擦汗、散熱。 不建議再用頭巾將頭包住,這會讓頭部過熱。 *飲水:3 小時工作請準備 2 L 的飲水,持續保持 20分鐘就補水一次的頻率,並在飲料中提升電解質的量(檸檬、酸梅湯、梅精、鹽巴等),以保持身體平衡。 *午休:下午時段需要平躺午睡,讓氣流重新平衡。 - 沐浴:除非是快要中暑的人,請避免在身體極熱的時候,直接用冷水沖澡,太快將體內的火滅掉,會導致氣流截斷而有頭暈昏眩的狀態,洗澡洗頭 仍建議是用接近體溫的水較好。 *工作後的飲食保養:補充有海帶、昆布、膠質的湯水甜品,譬如:愛玉、銀耳湯、昆布高湯、海帶芽湯等,讓身體恢復舒服的感覺。 水果部分,吃當季水果能讓身體順應自然韻律(常溫的鳳梨可以多吃,幫助消化。木瓜可補充電解質。 芒果和龍眼就容易上火,得考量體質的適宜度)。 *平時保養:日常中經常熬夜、飲食不均衡、有吹冷氣習慣、或是光體移位嚴重的人,容易有適應力的狀況,若是用了以上的方式,仍有在土地工作中感到很疲倦、快中暑的感覺,建議那一陣子先保養身體為上,不急著回到土地工作(因為出汗是一件耗氣的事,身體沒有足夠的氣,不建議流大汗)。 *心態:當我們享受著春夏秋冬所帶來的分野和美麗、以及所產生的大地蔬果,讓內在更能了解,因此夏季的熱是必然的經歷,從日常保養中,去調整自己能夠適應熱度,盡量不吹冷氣讓身體調整氣溫的機制維持正常,讓自己流汗、多沖/ 擦澡、更衣,享受可以穿得很涼快的、可以去溪邊玩水以及偶而吃冰、喝涼飲消暑的夏季。 享受一年一度的夏季,祝福各位都能在盛夏時節,能保有身心的平衡,仍找到機會和土地有著相伴的互動,讓夏季留下美好的回憶。 Love, Ellejana. #祖傳家園樸門PDC,看見春夏秋冬的美。 報名連結: https://forms.gle/k33rZMFZaUghn1hy9 【只要四步驟,荒地立刻變沃土】 閉上眼睛嚐一口,細緻柔滑的質地隨著唾液在口中慢慢化開,彷彿松露巧克力一般的,是坋土。 有時舌頭會感覺到粒粒分明,如同砂糖或鹽粒般粗礪的觸感,微微的刮擦感,是砂土。 而像一團兒時的麵茶粉,一入口就把所有口水瞬間吸乾,接著溼溽成一灘黏稠得張不開嘴的,是黏土。 你有試著吃過土嗎? 我們的身體藏著遠古的基因記憶,可以透過五感,直覺地分辨土壤的好壞。 不同的土壤成份,在種植與自然建築中,扮演著不同的重要角色。 想了解怎樣的土壤最適合種植?哪一種土壤最適合做自然建築?如何透過四個步驟,就把貧瘠荒廢的土變成生機盎然的沃土呢? 這些主題都在這個周末的土壤線上課程中:我們會圍繞著土壤這個複雜多彩的主題,展開一連串精彩的討論。 輕量化線上課程會是一系列生活中實用的課程,透過簡單的理論講解,活潑的案例分享,以及針對主題的現場問答,讓你可以輕鬆不費力地踏出永續生活的第一步。 報名連結:https://www.surveycake.com/s/4zBZZ 【 Uber Eats 環境成本 & 來想想應變方式 】
這幾天因為北上開課,我跟隨著台北人的步調,體驗了城市生活大約一個禮拜。 一開始到了開課地點,我就因為微發燒而無法出門採購,於是跟台北人學習使用 Uber Eats,開課的點心都拜 Uber Eats 所賜完成了採購,也是感激城市的便利。而又發現,開課期間學生們不喜歡走出去吃飯,因為學生說鄰近餐廳所提供的沒有比 Eber Eats 的選項來得多、來得好吃。 剛好又加上所租的教室 瓦斯爐壞掉了,我無法順利煮太多東西,又加上開課期間很忙,學生還幫我訂便當吃了幾天 Uber Eats 其實真的有好多選項、也蠻好吃的。 然而 迎接而來的結果就是: - 垃圾量超級多。 - 廚餘無法自理(沒有土跟草、堆肥桶),無法做出廚餘堆肥。 我終於想起來八年前在台北的生活,城市的人都要追趕垃圾車,這樣的生活型態真的會製造出很多很多的垃圾+廚餘量,而其中塑膠餐盒裝熱食所造成的環境賀爾蒙,更早已是各種身體病況的元兇、加劇原因。 (把買菜煮飯的時間省下來卻要忙著倒垃圾、甚至要用更多成本去看醫生,得不償失啊!) 下一次我應該會作足準備,讓我在城市中保持著樸門的節奏: ◎確認該地點有可以煮飯的廚房跟冰箱,方便料理食物。 ◎帶著隔熱的便當盒多個,遇到不可測的不方便煮飯情況,可以用餐盒外帶食物回來吃。 ◎帶著小型的廚餘桶,先準備好土壤在下方(5cm厚度),可將廚餘處理成堆肥。 ◎帶著一些家裡有的米、菜、水果,讓自己維持著好能量+心情,不用一到陌生地方就要忙著找食材。 ◎若外送在城市中已經是趨勢,試著去支持環保、自取的Uber Eats , food panda店家(我發現 PAUL 麵包店是用紙袋包裝喔) 一定還有很多方式待開發,讓我們知道在城市中,你如何讓自己維持健康、又降低垃圾量的各種做法,歡迎留言跟我們分享喔: ______________ 參考照片與文章來源: - 永續環境不再僅是口號! foodpanda、Uber齊加入永續、減碳行列愛地球: https://www.chinatimes.com/....../20211019004666...... - 台灣青年創環保版 Uber Eats,在家點外送也能零廢棄 https://www.seinsights.asia/article/3290/3268/7975 左:在塔美拉生態村,教學與推廣和遊客參訪是其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圖為黃金之秋工作坊。 中:在菲律賓的田野學校。田野學校是建立一個社群的核心,我們在這裡教學、推廣、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然後大家一起打造共同的家園。 右:在台灣,我們從網路的社群開始支持彼此。每次的祖傳家園PDC,我們都盡可能建立一個可以讓大家頻繁互動的環境,讓大家分享彼此的夢想,用團體的力量顯化愛的家園。對於祖傳家園PDC有興趣的朋友,請見連結: https://forms.gle/k33rZMFZaUghn1hy9 【Permaculture Hive 生態環境教育社群】 上周日我們剛結束為期半年的線上樸門生活智慧講座,資深樸門教師 Steve Cran 跟我們分享了許多在這個艱困的時代,如何穩定自己身心狀態的方式。 在最後一次的對談講座中,我們討論到如何建立一個共同支持的生活社群,我整理了一些筆記,想跟大家分享。 其實關於如何建立社群,我們在這系列講座的好幾場當中都有談到不同的面向:種植、教育、經濟、人事結構。這次分享的主要是這個社群的樣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 共同生活的人數大約120~150人,這是最適合人類有效率地治理的規模,多於150人需要浪費太多時間開會,少於120人,人手會不夠用。 先有核心團隊,花兩年慢慢發展成長到150人的規模。人口社會結構要均衡發展:年齡層多樣化,專長多樣化。 生活機能區的中心是共同生活的建築,所有公共機能都在這裡完成。周邊分成3~4個不同的聚落,每個聚落的居住可能是拖車、帳篷、模組化的遮蔽所。在中心附近有提供學員或是訪客居住的客房。 聚落像是露營區概念,每個搭住所的位子只需要付一定租金就可以搭建,搬家的時候直接把住所拆走就好。 每個人每天要為社群工作4小時,負責一個社群中的角色:種植、建築、加工、木工、水電…等不同領域,這些工作是有支薪的。剩下的時間可以自己安排,看要發展藝術天賦、做另一份工作或是社交都可以。 每個人每周會繳交1000元到社群的共同基金,用來做社群的規劃→共享經濟:可以共同使用的東西,像是車子或洗衣機,就集結大家的錢買夠用的量,這樣可以買到品質好又耐用的,而且總花費更低。 在社群中,需要5種核心財務收入,來支持社群的發展: ◎樸門學校:訓練、推廣、建造公共設施、在課程中也是觀察與篩選村民的過程。 ◎食物生產:生產超過社群需要的食物量,多餘的食物可以用來加工,或是拿來銷售。 ◎食品加工:超高營養價值的能量棒,一根可以滿足一日所需,用超低溫乾燥技術脫水及保存營養。 ◎養生排毒中心:草藥療癒、身心靈課程、排毒療程、相關產品 ◎設計開模,打造模組化的遮蔽所:比帳篷堅固,比房屋輕量,模組化可自行組裝與拆卸,而且可以帶著搬家移動。可以用來銷售,也可以用來自用。 以上五個是以P.Hive的設計而選擇的五個核心,如果是在都市中、或是有其他專長的團隊,核心財務收入可以自由替換調整。盡量讓這些核心的經濟模式可以互相搭配,同時又是日常生活所必須。 我們也討論了在鄉村跟都市中,可以怎麼調整作法,如果對於細節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來參加今年底開班的社傳家園PDC,課程細節的連結在照片中! |
關於作者Parama & Ellejana 的文字分享。 文章時序
February 2023
文章分類
All
|
Services |
Us
|
SupportEmail: [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