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夏季的熱與蚊蟲叮咬】 文:Ellejana 進入夏至,樸谷基地的熱度節節高升,即使是被樹蔭包圍的「綠色隧道」區域,仍有工作夥伴體溫過高的現象。半戶外教室區因為考量防護性(防冬季東北風、夏季颱風)而用樹蔭包圍,有著因為通風 vs. 樹蔭的衝突,也歡迎各位讀者提供建議。 面對身體該如何適應土地工作中的「熱」、「蚊蟲」,樸谷在此分享小小經驗: *工作時段:以台東鄉間而言,要避免在 9:30- 14:30 最熱的時段工作,各地因為日照角度的不同,須微調時間。 *工作安排:在早晨 7-9 am 的時段可以安排,近中午時可能比較會曝曬的區域:譬如 菜園的種植、施肥、除草等。 快要中午的時段,可處理在棚子下需要工作的部分:譬如 育苗、搜集種子、做分類標籤等。 讓身體避免站在大太陽下的時段過長。 *帽子:建議使用帽簷很大的草帽,在太陽下、樹蔭下都須戴著,自然材質因為可通風,隔熱的功能優於人工化纖,棉質也優於化纖。 每小時休息的時候,將帽子摘下,讓熱氣可以出去,也是要訣。 *衣著:全身盡量以薄的棉質衣褲為主,涼爽的搭配方式:棉質背心+棉質薄襯衫+棉褲+襪子+雨鞋(將腳踝附近擋住,可避免蚊蟲叮咬過擾)。 *蚊蟲:在半戶外的教室現場點上艾草蚊香外,並請穿上長袖衣褲、塗抹香茅油可防大小黑蚊叮咬。 在小黑蚊叮咬後若是非常的癢,千萬不要猛抓,約是30分鐘後就可消腫。 小黑蚊的傷口是用口器割開一個小小的傷口,然後分泌抗凝血的物質,讓牠可以吃到滲出來的血液。 *要好得快:先洗掉抗凝血的物質,接著又有冰鎮傷口減緩發炎的感覺效果。要好得快,擦讓傷口癒合的藥(紫草膏等)會比擦蚊蟲叮咬藥(萬金油)有用。 *防蚊小撇步:以純香茅油(滾珠瓶很好用)擦拭在襪子上緣皮膚處、脖子、雙耳前後側、手背和前手臂,應能防止一整個上午的大小黑蚊叮咬,個人經驗中,這樣的做法比在衣服皮膚上噴灑很多防蚊液還有效。 大黑蚊就是亞熱帶森林中的自然產物了,防蚊措施做到之後,若仍有很多的大黑蚊,就讓自己的皮膚和眼睛多練習打蚊子吧,其實這也算是可以讓自己練習手眼協調的一種生活方式。 *冷水毛巾:以薄小的毛巾,每小時休息幾分鐘時,用冷水擦拭臉部、脖子、腋下、胸腺與上背等降溫,此時要將帽子摘下來,讓體溫 1/3 的散熱,都是從頭部。另外的散熱做法:將薄長的毛巾沾冷水後,放置在脖子一整圈,幫助工作的全程可擦汗、散熱。 不建議再用頭巾將頭包住,這會讓頭部過熱。 *飲水:3 小時工作請準備 2 L 的飲水,持續保持 20分鐘就補水一次的頻率,並在飲料中提升電解質的量(檸檬、酸梅湯、梅精、鹽巴等),以保持身體平衡。 *午休:下午時段需要平躺午睡,讓氣流重新平衡。 - 沐浴:除非是快要中暑的人,請避免在身體極熱的時候,直接用冷水沖澡,太快將體內的火滅掉,會導致氣流截斷而有頭暈昏眩的狀態,洗澡洗頭 仍建議是用接近體溫的水較好。 *工作後的飲食保養:補充有海帶、昆布、膠質的湯水甜品,譬如:愛玉、銀耳湯、昆布高湯、海帶芽湯等,讓身體恢復舒服的感覺。 水果部分,吃當季水果能讓身體順應自然韻律(常溫的鳳梨可以多吃,幫助消化。木瓜可補充電解質。 芒果和龍眼就容易上火,得考量體質的適宜度)。 *平時保養:日常中經常熬夜、飲食不均衡、有吹冷氣習慣、或是光體移位嚴重的人,容易有適應力的狀況,若是用了以上的方式,仍有在土地工作中感到很疲倦、快中暑的感覺,建議那一陣子先保養身體為上,不急著回到土地工作(因為出汗是一件耗氣的事,身體沒有足夠的氣,不建議流大汗)。 *心態:當我們享受著春夏秋冬所帶來的分野和美麗、以及所產生的大地蔬果,讓內在更能了解,因此夏季的熱是必然的經歷,從日常保養中,去調整自己能夠適應熱度,盡量不吹冷氣讓身體調整氣溫的機制維持正常,讓自己流汗、多沖/ 擦澡、更衣,享受可以穿得很涼快的、可以去溪邊玩水以及偶而吃冰、喝涼飲消暑的夏季。 享受一年一度的夏季,祝福各位都能在盛夏時節,能保有身心的平衡,仍找到機會和土地有著相伴的互動,讓夏季留下美好的回憶。 Love, Ellejana. #祖傳家園樸門PDC,看見春夏秋冬的美。 報名連結: https://forms.gle/k33rZMFZaUghn1hy9
0 Comments
夏天:茄科、葫蘆科與旋花科的季節。(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的菜啦,但是這三科的蔬菜真的是夏天每天都會出現的) 對新手來說,旋花科的地瓜葉是最容易扦插的植物之一哦,所以如果有機會買到帶莖的地瓜葉,不妨試試吧! 這是買回來的地瓜葉樣子,葉柄跟莖相連的地方是生長點,在這個地方會長出根與葉。 我們吃的是葉柄和葉子,有些人會把莖的纖維撕掉之後也一起拿來吃,但如果要種的話,莖的部分是拿來扦插用的。 扦插時請留至少三個生長點在土裡,三個生長點在地上,這樣子對新手會比較容易成功。 想了解更多關於都市中的種植,歡迎報名這周末的線上課程,我們會介紹多種適合種植的蔬菜,及種植方式哦! 左:葉柄跟莖相連的地方是生長點,在這個地方會長出根與葉。
中:從買回來的一把地瓜葉開始,扦插繁衍出一整箱的地瓜葉! 右:把葉子摘下來之後,莖繼續扦插回去,就有一直更新的地瓜葉可以吃囉~ 左:大家一起準備材料,分工合作! 右:做好的可食地景花園,混合好的土壤上有足量的覆蓋物,再種下小苗。 作者:樸谷工坊 梁淳禹 / Parama Liang
在台東,我們住在一間國小旁邊。 這是一間以蝴蝶為圖騰的國小,有著廣大美麗的校園,教室後方是一大片的樹林與草坪,流水蜿蜒其中,前方有個蓮花池,後方接著一片生態池,長著一篷篷的水蠟燭、輪傘草,以及滿滿的粉綠狐尾藻。 搬到台東之後,學校的老師曾找我一起討論,該怎麼把逐漸沼澤化的生態池清理,將淤泥挖出來,重新恢復原先生態池的樣貌。後來我們在校園中散步的過程裡,又看到了種著印度紫檀的小花園,土壤因為大量的踩踏變得硬結,花園的的空間則長滿了草,沒有在生產食物。把這兩個狀況結合在一起,我靈機一動:「不如就用淤泥來做一個可食地景小花園吧!」 這個計畫很快就得到校長的同意,我們向社區宣布這個消息,在做小花園改造的當天,晴空萬里,老師、學生、家長、社區居民、還有一些對可食地景有興趣的學員特地從台東市過來。另外還有許多社區的夥伴載著自己的工具來,說:「今天我有其他的事不能來幫忙,但這些工具可以先借大家使用。」所以我們現場十多個人力,幾乎每個人都有一把趁手的工具可以用。 一開始跟大家簡單介紹這個花園做完後會長成什麼樣子,我們就分成三組開始工作了:一組去清運水草和淤泥,一組去收集落葉、乾草等可拿來當成覆蓋物的資材,最後一組則幫忙整地,以及處理要拿來圍出花園形狀的香蕉莖。 首先把生態池中滿滿的粉綠狐尾藻挖出來:這些看起來蓬蓬毛毛的植物,嫩嫩綠綠的,像極了狐狸的尾巴,是很美的景觀植物,在台灣最早是引進做為水族箱的擺設造景,但後來被隨意棄置,順著溝圳流入農田。沒有天敵的粉綠狐尾藻,像布袋蓮一樣,成為嚴重的農田外來種問題。在清除的時候,只要有像指節一樣小小一段沒有從土裡摸出來,或是拉的時候不小心用力過了頭讓根斷在土裡,只要半年的時間,他們就會重新長滿整片農田。 還記得在宜蘭接手水田的時候,光是清理粉綠狐尾藻就清了三天,而且後續只要看到一小段新的狐狸尾巴冒出頭來,就要順著摸進泥裡,務必要清理乾淨。因為印象很深刻,有片田的狐尾藻長得非常旺盛,滿滿的看不到其他生物,我們經過的時候都笑稱這是粉綠狐尾藻保護區。 後來在台北客家社大開課時,他們場地裡的生態池也被粉綠狐尾藻入侵了,所以那一堂課我也邀請學員們,共同把狐尾藻清理出來,成為我們堆肥的材料。大家是否還記得樸門的原則:把問題視為解決方法呢?透過觀察,我們知道粉綠狐尾藻是水生植物,而且吸收養分的效率很好,所以才能長得那麼快速。因此,如果我們把他們收集起來,做成堆肥,只要一、兩周不下雨,狐尾藻就會全株死掉,這些養分就會重新被釋放出來,讓我們的菜可以長得更好哦! 清理完粉綠狐尾藻,接著我們把水蠟燭、輪傘草也割下來,切成小段,準備當成最上層的覆蓋物。 然後我們將池底的泥挖起來,讓生態池重新恢復原本的深度,讓池水可以重新流動。挖起來的淤泥則跟沙子、學校四處收集來的腐植質,以及窯燒批薩剩下的草木灰層層堆疊,然後大家輪流上去快樂地踩踏、跳舞、讓所有的材料能充分混合在一起,成為我們栽種作物的土壤。 我們還跟鄰近採收完的香蕉園收來了許多被鋸倒的香蕉莖,用竹子把香蕉莖固定住,讓這些香蕉莖來幫我們固定菜園的形狀。因為香蕉莖夠高,所以能很好地擋住土壤不流失,而且在菜長大的過程中,香蕉莖也很快地腐爛,成為新的腐植質,補充土壤的有機質。 台東地處熱帶,非常適合蕉科生長,所以是香蕉、芭蕉、山蕉的主要產地之一,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路邊有人在採收香蕉,但採收後的香蕉莖往往就是直接砍倒,放在走道上任其腐爛,甚至露天焚燒。在知道這個情形之後,我就一直在思考可以怎麼利用這些香蕉莖 - 大家眼中的農業廢棄物。嘗試過用香蕉莖挖洞做成育苗盆,也試著把香蕉鋸成不同的長短,排列成香草螺旋花園,效果都很好。這次我們則是要用這些香蕉莖,來排出未來要種植的菜園。 在所有的材料都到位之後,我們就先用香蕉莖排出菜園的範圍,在菜園的最下層舖上粉綠狐尾藻,期待他們在腐爛之後可以補充土壤內的有機質;接著把混合好的土壤放進菜園中,壓在狐尾藻的上方,再利用剪成小段的水蠟燭、輪傘草當成覆蓋物,蓋住所有的土壤不裸露之後,再把我們準備好的各式小苗種下去。 因為我們只有一個早上的時間,所以完成整個花園之後,大家都累瘋了,因此校長叫了一些炒飯,讓大家可以一邊用午餐,一邊聽我講解這次可食地景小花園的製作原理。我們這次用的技術是厚土法,利用落葉、枯枝、土壤、乾草、甚至是狗大便、廚餘等,一層一層堆疊起來,最後覆上土壤及覆蓋物,再進行種植,非常適合資材很多的各級學校用來進行可食地景的改造。 三個月後,我再到學校,當初還冒出頭的粉綠狐尾藻已經全部變成堆肥了;在工作坊時種下的秋葵都已結實壘壘,每一根都比我的食指還要長;芳香萬壽菊、洛神、茄子、檸檬馬鞭草、左手香,全部都長得很有朝氣、非常健康;香蕉莖已經開始分解,變成堆肥增加土壤的有機質,而且還有新的香蕉從當初的香蕉莖上長出來,看來明年可以有新的香蕉在這裡繁衍了;印度紫檀有了新的小夥伴們的陪伴,葉子開得更茂盛,感覺更開心了。 在很久以前,校園裡的樹其實都是像龍眼、楊桃、楊梅、蓮霧、芒果、南美假櫻桃、仙桃、麵包樹等的果樹,小朋友們可以順應著季節,直接在校園裡補充身體所需要維生素和其他養分。曾幾何時,這些果樹被移出校園,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景觀植物 - 好看,但不能吃。如果我們能夠在校園裡把這些果樹、甚至是營養午餐會用到的蔬菜們種回來,一來可以保障大家吃的安全和營養;二來可以在學校經歷過食物生長的過程,這比坐在教室裡上一整天的生物課還要印象深刻;而且還能把學校本來視為麻煩的這些廢棄物,像是廚餘、落葉、雜草,重新利用,變成生產食物用的養分;更重要的是,如果可以走出教室上戶外課,好動的小朋友們一定非常開心吧! 所以,讓我們一起來說服老師,用菜菜們佔領不能吃的草坪吧! 原文刊登於『地球公民365』雜誌 如果大家對於都市中的種植有興趣,我們在5/15有一場線上課程,會介紹包括屋頂、陽台、社區改造等多項種植的技巧,搭配豐富的圖例與故事,歡迎大家來報名參加! 報名連結https://www.surveycake.com/s/4zBZZ 作者:樸谷工坊 梁淳禹 / Parama
【你的早餐吃什麼?】 一萬年前,我們的老祖先吃的可能是採來的無花果跟核桃配著早上剛抓到的烤青蛙;一千年前,可能是一碗白飯配上白菜炒雞蛋;一百年前,可能換成地瓜稀飯就著醃蘿蔔吃。 從六十多年前開始,我們的飲食受到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局勢的影響,接受美國援助,加入受西方文化主導的國際自由貿易市場,從此麵粉開始加入台灣的飲食行列,我們吃進的麵粉一年比一年多,從以前將近百分之百的米食文化,演變到現在變成一半米,一半麵了。 所以,讓我們重新來關心一下你的早餐吧。你是吃粥或飯嗎?或者你吃的是蛋餅、煎餃、包子、饅頭、麵包、三明治、鐵板麵?吃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成份我們稍後再談,先來關心一下我們這些食物從那裡來吧。 【糧食自給率?】 目前台灣消耗量最多的四大農作物,分別是玉米、黃豆、稻米及小麥。但其中我們有機會自給自足的,只有稻米,其他的三樣,糧食自給率都不超過百分之三。因此早餐店裡我們吃的麵粉類,幾乎可以斷定這些小麥都是坐著船,漂了幾十天才來到台灣的。 黃豆和玉米呢?前者是我們最主要的油脂來源,坊間最常間的沙拉油就是大豆(黃豆)做的;後者則是我們最主要的飼料來源,也就是說,沒有這些進口的玉米,我們在市場上就看不到那麼多肉、牛奶和雞蛋了。 黃豆、小麥、玉米三者在國際市場上被稱為「黃小玉」,基本上都是由一些很大的跨國公司,在世界各地找便宜的土地跟勞工耕作的。在找土地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當地居民或是原住民的反對,因此也引起了許多的抗爭運動;在耕作過程中噴灑的農藥,也常常會造成周邊居民及生態系的傷亡;因此,經過了長途遊行後的黃小玉們,還能用非常便宜的價格讓我們享用,除了自由貿易帶來的好處之外,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則是他們對環境及勞工的剝削了。 【自由貿易市場】 回頭來看我們的稻米,目前我們的稻米自給率達到94%,但雖然台灣種的米非常好吃,而且量也足夠,可是我們在外吃的米,有可能是來自美國、澳洲、泰國、越南跟埃及來的哦。這是因為我們加入了國際貿易組織(WTO),而組織規定我們不能只吃自己種的米,還必須同時向其他的國家買米進來。所以政府一方面讓農民休耕,以免生產出太多的米我們自己吃不掉,一方面把農民生產的米透過農會收購,再儲藏起來,好空出產量的配額,讓這些外國米可以進到台灣人的市場,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在台灣吃到美國米的原因了。 自由貿易對於各國交換彼此的產品很有幫助,我們能在台灣吃到義大利來的奇異果、美國來的櫻桃、土耳其來的葡萄、澳洲來的起司、巴西來的咖啡,都是因為自由貿易帶來的便利。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注意,這些產品要到台灣來,通常都需要很長的運輸,在運輸上所耗的石油、排放的二氧化碳,其實數量是很驚人的,有可能我們在超市吃到的一根香蕉,它的累積哩程數比你還高呢。 【宜蘭時期的早餐】 在我們家,平常日的早餐通常是由我跟伴侶輪流準備。早餐的主食內容可能跟大家相仿,一樣有稀飯、蘿蔔糕,也有麵包、麵線、蛋餅等飯麵主食,雞蛋來自人道飼養農場,果醬是鄰居自己做的,加上當季盛產的蔬菜,這大概就是我們家的早餐內容了。 若需要到外頭用早餐,我們的首選是地瓜稀飯和飯糰,兩者都是我們熟悉的朋友。地瓜稀飯是一位自己下田耕作,從稻米到蔬菜都自己種,從果汁到醬油都自己做的阿姨,她的稀飯配上小菜,好吃得連兩歲的小女娃都能自己吃完一大碗;飯糰是細心地搭配不同的蔬菜,把所有配料都分別處理後,和飯拌在一起,再用手一顆顆捏成球狀,每一口都有蔬菜的甜美,往往開賣一小時就被一掃而空了。之所以對這兩間早餐情有獨鍾,一來是因為支持國產米食,這對於提升國產米競爭力有幫助;二來是支持在地的獨立店家,這對於改善在地經濟狀況有幫助;三來是因為這兩間店的早餐實在太好吃了啊! 【食品添加物】 有機會外食的時候,我們會盡量挑選沒有人工食品添加物的店家,因為我們全家人吃到味精等添加物時,身體會有頭痛、腹瀉等劇烈反應。說有也趣,在大學時我並不是這種體質,但在我開始接觸土地工作,更重視自己吃進身體的食物以後,經過了三個月,身體自動對味精有反應,吃進嘴裡先是舌頭發漲,喉嚨發乾,再後來只要吃到,隔天就得努力跑廁所了。我們都向朋友打趣說,這麼敏感的身體反應,實在不太適合在這個時代生存下去啊。 其實人工食品添加物是為了讓人們更便利而發明出來的,透過這些添加物,生產者可以用極低的成本生產出放得更久、口感更好、賣相更好看的產品;消費者可以用很便宜的價格、很短的時間就準備好一餐,因此對於趕時間、希望便宜解決一餐的人而言,這些神奇的化學粉末,真的是我們生活中的好幫手。 但有光就有影,我們也不能忽視了添加物的另一面。首先,這些添加物大多對人體是沒有營養價值的,他們最主要的功能,是我們用來欺騙大腦,讓我們誤以為吃進的食物,有特定的香氣和滋味。再者,人類對於這些添加物的認識還太少,時間也太短,因此我們並不了解他們對於人體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像是關於味精對身體的影響,近二十年才慢慢有數據可以研究;關於食用色素及人工香料對人體的影響,也是這十年來才有可以收集的資料;至於其他對我們來說很新的添加物,可能也要再等個三十年,又一個世代長大了、開始上醫院了,我們才有機會有更多的認識吧。 如果想對於食品添加物有更多的認識,可以參考有「食品添加物之神」的日本作者安部司的著作。安部司對於超過一千五百種的食品添加物瞭若指掌,原先是王牌業務的他,卻因為生命中發生了一件事,促使他投入推動「食品添加物如實標示」的運動中。 【We are what we EAT.】 吃,是人生大事。這世界上的動物,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活動都是為了要填飽肚子,因此他們對於自己的食物非常了解。現代人要填飽肚子已經不是件難事,但我們花了太多的心力在其他事情上,反倒對於吃進自己肚子裡的是什麼東西,都不認識了。 若是下次有機會,也許可以問問、看看自己要吃的那顆飯糰,背後的成份標示裡有些什麼,一天的早晨,就從認識自己早餐吃的是什麼開始吧! 原文刊登於『地球公民365』雜誌 文:Ellejana 從2021 九月份起,在歷經了六年的樸門生活探索之後,我們終於決定讓動物系統進入生活中,在鹿野的家後方養起了雞。 先是和孩子們一起到處找小雞、一起去買雞帶回來、慢慢的在家裡的箱子照燈養大。然後和幾位朋友一起設計雞舍、幫忙把雞舍蓋起來,慢慢的讓小雞進去雞舍,和孩子們一起練習抓雞、清理雞舍、餵雞。 而雞長大了之後,迎來了雞的糧食不足、無暇分工照顧的調整期,慢慢的找出多久需要從外地拿廚餘、米回來給雞吃。 也得找出幾位我們外出教課時,可以來幫忙顧雞的朋友。 最大的挑戰是鹿野的生態良好,老鷹會抓雞去吃, Parama 和夥伴一次又一次地佈下天羅地網,雞還是會時不時地跑出來,總計有六隻母雞被老鷹咬死或帶走了。 而雞也真的成為了我們的孩子們,每天只要雞舍有些狀況,我們不分白天晝夜地去查看發生了什麼事。對孩子們而言,雞也是他們每天看守的範圍,還會常常抱雞、摸著雞,非常疼愛著雞雞們。 就在養雞的第八個月,我納悶著為什麼雞一直不下蛋,以一個樸門老師的角度,不就是應該想辦法讓雞生蛋嗎? 正快要等不下去了,想要大改特改雞圈結構時,公公突然在昨天發現,雞生了兩顆蛋了! 長年有養雞經驗的公公說,他認為是因為雞的活動度很高,加上幼年時期吃得不夠營養,身體的營養不夠、脂肪太少,下蛋的時間比一般的蛋雞來得時間晚上一倍。 但我也發覺自己原來還留著一點點的「資本主義的傾向」,希望養了雞就要有勞有獲,一直沒有生產蛋的雞難道就是沒有用的嗎? 養雞只是為了吃蛋嗎? 我們是不是吃了太多的蛋了呢? 我們要怎麼再努力提高豆類的種植比例呢? 我很慶幸我們一家能慢慢等雞生蛋,才讓我看見更多「蛋很容易取得」的背後,是多少的動物福利受損、以及人類因此不容易加以珍惜所吃到的蛋。 也非常感謝雞雞們下的蛋,真的很健康、好吃,雖然數量仍然不多,我們也不想給雞更多的壓力,只要幾天有收到一些蛋,就能讓我們覺得非常的幸福! 你呢? 也很想養雞嗎? 若想要重建生產食物的系統,仍建議是先讓植物系統開始,等生物間的互動穩定後再讓動物系統進入。 更多的學習,歡迎加入我們的課程與社群,將有一整年的分享與練習,陪你一路找回生產食物、社群建立、永續健康的力量。 2022~2023|樸谷工坊 祖傳家園PDC|台東鹿野 報名請至 https://forms.gle/k33rZMFZaUghn1hy9 ---------- 樸門是一個由人為本位出發,但試著讓人重新回到自然中的生活設計。所以我們在課程中做了許多嘗試,讓大家在學會各種理論和技術的同時,能夠與『人』共處。 因此我們每次上課,都會花至少三分之一的時間,讓大家有各種互動和交流,藉以促進社群的建立。同時我們也會透過各種人際樸門的課程設計,協助大家跟自己和解,跟他人溝通。 最終希望能夠讓大家在主流社會中,找到能支持彼此的夥伴,才能更有動力在舊有的生活模式中,持續嘗試永續的生活方式。 左:家裡的蛋。 右:蛋商的土雞蛋 家裡的蛋能量的集中度很高,吃了很有精神。 然而每一種雞生的蛋都應該被好好珍惜,我還是會去蛋商買蛋吃,但會抱持著更加崇敬的心去看待。 然後一邊慢慢地增加食物的自給率。這兩件事情沒有二元對立,永續路上請記得讓自己走得輕鬆與開心點。 家裡的但比較小,而且蛋殼非常的厚,不容易打開。
對照著蛋商的土雞蛋,竟然能生出這麼大的蛋,稍微能想像出蛋商的雞,生長的環境與方式了。 最近農委會的這兩張圖,在食農圈引起了一些討論。
這讓我想到,之前跟同學們討論補充植物性蛋白質的時候,有聊到豆子。 目前豆子大概分三大類: 第一種是補充蛋白質的豆子,以大豆為主,分類大概就是黃豆、黑豆、茶豆及他們的寶寶毛豆。或是翼豆在成熟之後的種子也算蛋白質豆。 這幾種豆子都可以打成豆漿、做成豆腐,是主要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 第二種是以澱粉為主的豆子,像是綠豆、紅豆或是許多原住民留種的萊豆、皇帝豆、樹豆,可以用來取代米麥當成醣類來源。他們也有蛋白質,但要吃到足量蛋白質的話,澱粉會先過量。圖中的南瓜或是藜麥,也類似這個情況。 第三種是相較於蛋白質與澱粉,其實營養成份更像是蔬菜的豆子,像是豌豆、四季豆、菜豆、未成熟的翼豆等等連豆莢一起吃的豆子們,富含纖維,可補充近似綠色蔬菜的營養,但蛋白質的比例比一般綠色蔬菜高。 但圖中的其他綠色蔬菜,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可能吃一大盤效果還不如一杯豆漿。 再者,綠豆芽、豌豆芽與黃豆芽其實都算在蔬菜中,豌豆芽與黃豆芽若是連豆仁一起吃的話,可以補充足夠的蛋白質,但只吃銀芽/苗菜的話就沒有辦法囉! 然後花生的話,其實比起蛋白質,更能補充油脂,因此在營養學的分類裡跟堅果比較接近! 其實同一種作物,在不同的土壤、環境中,會因應環境而合成不同的化學物質,產生不同的風味,組成不同的營養成份。 因此攝取食物的最佳策略,仍然以環境友善的作物為主,多元攝取為佳。 我不反對吃素,也不反對吃肉。因為如果一切都是光的存有,那麼動物與植物其實不應有差別。如果你是為了『不殺生』而吃素,那就是有了分別心,還沒真的看透。
再來說說不殺生這件事,我覺得為了不殺生而吃素的人,真的都應該來學一下種菜,或是自己試著種一下菜,看看不用農藥要種出菜來,在現在的生態環境下有多難! 我們把溫帶的植物,帶到熱帶潮溼多雨高溫多蟲的環境中,要跟這裡一天能長高5~10公分的原生植物比賽,還希望他們除了要成為生存大賽的贏家,最好還要又嫩又大又多汁。這怎麼看都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但偏偏我們還辦到了! 靠的是什麼?是殺生。 無論是慣行還是有機,我們在幫這些外來種努力存活的同時,其實是一路在扼殺許多原生種植物與動物的生存:噴農藥或是抓蟲、噴除草劑或是拔草、用中耕機或用鋤頭,其實就是一路殺生,我們如果要活下去,就不能假裝沒有看到這件事。 我也不反對殺生,我反對的是無意義的殺生:不吃肉卻殺死動物,不覆蓋或堆肥卻割草,無覺知地使用重金屬的有機資材而傷害土壤生態系,或是用皂素殺死軟體動物的同時,把蚯蚓、魚貝無差別地屠殺...等等。 而在大自然中的殺生,往往是為了讓生命更豐富多彩地延續下去,是為了生存而發生的一件自然的事,無時無刻,每分每秒都有生命消逝與誕生。 所以,我們是要順應自然,還是要置身於自然之外呢?我們只把動物當成生命,還是把昆蟲也當成生命,或更進一步把植物也視為生命呢? 我不反對吃素,也不反對吃肉,只要我們還在自然體系中,我們就是眾多生命的積累與交換。 大家的想法是什麼呢?你為什麼選擇吃素、或不吃素呢? 文:parama 食 蔬果: 挑選順序:1. 自家菜園 2. 鄰近無毒栽種的小農蔬果 3. 里仁或全聯的有機蔬果 4. 慣行農法的菜,但是選項4幾乎不會出現在我們家。 吃進更有土地能量而沒有農藥化肥的食物,長期下來會讓人對食物很有辨識力,腸胃道也會做選擇,可能在一次大量吃到農藥化肥的食物,就會拉肚子。 避免吃到基改食物,在大豆、玉米製品的選擇上,先確認是否是非基改的食物來源,若是長期吃基改食物的話(沙拉油、醬油、糖漿),會有腸漏症而導致腸胃都無法好好執行消化吸收功能,進而讓身體的各機能逐漸衰退。 (相關資訊可見:土療一書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2396 ) 肉、海鮮、蛋:盡量挑選尊重生態的養殖方式的海鮮來源、或是放牧雞與雞蛋等,要知道那先低廉的價錢,都可能是因為沒有評估環境成本之下的價錢,相對上,食材的可口、或是能量含量,也會相較不好。 穀類:盡量以多穀物為主,支持鄰近小農朋友的米,糙米 > 白米,增加穀類的維生素來源,也可經常加入小米(顧腸胃)、紅藜(增加蛋白質含量),其他的多穀物等,記得若要加入豆類在穀類中,需有繖形花科的種子來平衡脹氣狀態(大小茴香、蒔蘿、香菜等) 草藥類:脹氣時可多使用茴香,排便不順可多吃蘿蔔,身體溫度下降或是受寒可以多使用薑來料理(薑要避免削皮、並且盡量不在晚上食用,因薑容易提振精神影響睡眠)。 其他營養補充:可從堅果補充未經高溫破壞的優質油脂,平常可多吃未過量加工的海藻、海帶,補充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 土壤:若確定沒有農藥及重金屬汙染,少量的土壤其實對人體的腸道微生物是有益的,因此不用要求極度潔淨與消毒,好的土壤是能幫助我們補充腸道的有益微生物的。 藥品:盡可能以沒有副作用的水、中藥、草藥、食物來療癒自己,非不得已的嚴重急症,不要用化學製藥。同樣,非不得已不要使用抗生素,否則會完全破壞腸道的微生物菌叢。在使用抗生素之後,需要重新透過不同的天然發酵食物,來建立自己的腸道益生菌。 外食:避免過多的人工添加物,遵從少油、少糖、少鹽的原則,能自己烹調就盡量試著自己煮飯,因為煮飯時的心意其實會讓食物更充滿愛的能量,進而支持到吃飯的人哦! 外食的時候,盡量挑選 沒有味精調味的餐廳,並且拒絕塑膠餐具的使用,連美耐皿都會在 40度C的時候,就開始釋放毒素喔! 隨身攜帶環保餐盒和餐具,是為了保護自己,也降低垃圾量&環境負擔。 愉悅食物:吃了能讓自己心情愉悅的食物,通常都對身體會造成負擔。不過為了讓心情好,我們可以適量地食用,只要吃的時候注意不過量,吃完不要責備自己,都是可以的哦! 進食前祝福食物:這可以讓食物的能量更多的進入身體,可以用家裡習慣的謝飯詞就好,或可用能量技巧:說「我以愛祝福你,以光包圍你」加上用手指 畫十字後繞順時針在十字的外緣。 衣 衣物:選擇自己喜歡,感到舒適的衣物與鞋子,不要為了追求造型而犧牲自己的舒適與健康。若有選擇,盡量選擇天然纖維、染色不過度鮮豔的材質,因為助染劑與定色劑通常會造成很大的環境汙染。 清潔劑&妝容保養:選用對於環境低傷害的清潔劑,而皮膚的保養品建議以天然植物油和有機可食用級產品為主,避免過多香精、色素、重金屬,因皮膚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器官,而且會吸收所有的物質進到體內,擦了有毒的產品就都會進到體內,非必要時不要過度化妝,因為對皮膚是一個很大的負擔。我們家盡量只使用:神聖阿卡莎之美產品來做保養和清潔空間物品、朋友的手作肥皂洗澡洗手用、家人做的檸檬酵素來洗碗。 口罩:平時在人多的地方,要戴好口罩。但如果可以,盡量減少戴口罩的時間,避免口罩的不織布纖維被吸入體內,容易卡在體內無法排出。或是在不織布口罩與口鼻之間,加一層棉布,阻隔塑膠纖維。 赤足:若情況允許,可以增加自己赤足的時間,無論是接觸草地、土地或是一般地面都可以,為腳鬆綁,多與大地的能量連結,也讓身體的負能量流入大地,接了地氣,地表的電流和人體的電流交會,會讓身體的電位和大地能量達到平衡。 住 地點:觀察自己居住的空間附近,平常採買或活動的地點,哪個時段是人潮較少的。過多人群的地方的擁擠和噪音,容易影響人的身心穩定。 維護:建立空間及時間的使用規律,建議每週掃除至少一次,讓整理被包含在生活的流程中,而不是一個需要特別完成的任務。當維護變成日常的活動,空間的能量自然就會和諧,而人的心情也會平靜下來,平和穩定的情緒對於我們的身心靈都有極大的好處。 空間風水的加入:進階部分促進空間的氣流流通,在能量層次轉為更高頻,我們家是做阿法氣空間能量風水+黃金世紀九大封印,很能提升心情、睡眠品質、以及促進家中的運勢。 外宿:選擇外宿地點時,盡量選擇接近大自然的地點,讓自己能有更多時間能跟自然接觸。 太陽與通風:增加自己待在戶外的時間,減少待在空調房的時間,讓身體能好好地曬太陽、吹吹微風,出出汗。盡量在太陽下活動,而不要在太陽下山後活動。 睡眠:入睡前一定要淨身、換上家裡的乾淨衣服再入睡,避免外來能量黏著在衣服上帶入床鋪。心情和光體的整理部分,建議可在睡前做 15分鐘的靜心,將煩惱的事情交託給神去安排,維持光體的穩定度、提升睡眠品質。每日幼兒需要至少 10小時的夜間睡眠,大人的話不一定,高品質睡眠可讓一個人的情緒穩定,最少可以五小時就足以有活力去應對於白天的活動。冥想部分可參考: 樸谷網站有七脈輪彩虹冥想:https://fb.watch/aRNYRakhVK/ Ellejana 的心輪冥想音檔:https://soundcloud.com/lin-i-hui-ellen/godislove-ellejana?utm_source=clipboard&utm_medium=text&utm_campaign=social_sharing 行 多運動:以運動的方式取代汽機車,增加自己身體的運動量,也是讓身體強健的重要因素。 大眾交通:減少不必要的移動,但若真的需要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可用各種工具保護自己。除了物質層面的口罩、眼鏡、面罩,我們還會選用光的工具包圍自己,或是用數字真言保護自己。在內在複誦:『 Pashandrup (音似:趴山竹ㄆ)』和『37653149』,『77908115』,或是將這些真言與數字寫在自己的手腳上,可保護與維持自身穩定度。 關於更多能量保護的真言,請參考: https://ellejana.wpcomstaging.com/2021/08/11/number-mantra-agni/ *疫苗
生病的時候多休息、浸泡藥草浴、多喝溫開水(魚腥草可幫忙)、以及多喝太極米漿粥熬薑或是蔥白。 自行痊癒之後多能讓身體的免疫力更加完整。我們家的想法是,用以上維持免疫力的方式,而去避免疫苗進入體內對於免疫系統的干預,也不讓抗生素進入體內,殺死自母體誕生後就養得好好的菌種,以維持家人的腸胃道菌叢的健全程度。一個人的消化吸收能力是好的,基本上身體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以下提供,有關疫苗相關的資料如下: ● 疫苗中經常含有的鋁跟汞是對於神經具有毒素的,但廠商很少對此研究進行說明分析 (have not been subject to toxicity studies for many of the ingredients such as aluminum and mercury, which are known neurotoxins) ● 給嬰幼兒施打的組合性針劑(ex. 三合一、四合一)的相互影響是存在的,卻沒有被研究與公布 (have not been studied for adverse effects in the combinations in which they’re given (multiple shots in a single day for infants and children) ● 就算施打疫苗也不能保證人體會產生該病的抗體 (cannot be guaranteed to provide the benefit of immunity for which they are given ● 打疫苗似乎被說成可以「預防」良性兒童疾病,但去讓兒童的身體得到這些疾病,卻是「唯一能教導」身體的免疫力如何適切運作的方式 (are used to “prevent” benign childhood diseases, diseases which actually “teach” the immune system how to work properly) ● 翻譯成中文的書: 「疫苗:兩種恐懼的拔河」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0487,裡面講解了兩方的觀點和數據,博客來網路書店就找得到哦! ●【醫案】不打疫苗的小孩 http://www.epochtimes.com.tw/n68920/%E9%86%AB%E6%A1%88%E4%B8%8D%E6%89%93%E7%96%AB%E8%8B%97%E7%9A%84%E5%B0%8F%E5%AD%A9.html?fbclid=IwAR1YLh9Tvp8UbryL9ND4dPiUghkc_E0Xh_UmupKcxmR30hwZRnMDI7QTjCM ● The Dangers Of Vaccines and Vaccination: http://www.stopmandatoryvaccination.com/vaccine-dangers/ ●加拿大有一本書叫做: The Nourishing Traditions Book of Baby and Child care (no eBook). 裡面也提到對疫苗的警惕 書主要是強調營養 (跟當今營養學比起來稍微另類的) https://www.google.ca/webhp?sourceid=chrome-instant&ion=1&espv=2&ie=UTF-8#safe=off&q=nourishing+traditions+baby+and+child ● 電影「疫苗:從掩蓋到災難 Vaxxed: From Cover-Up to Catastrophe」 http://app2.atmovies.com.tw/film/fren85562652/ 20分鐘免費觀看版:https://vimeo.com/171640361 紀錄片主軸講述注射疫苗、預防麻疹、風疹及流行性腮腺炎的疫苗與引起生育兒童患有自閉症的連帶關係。 ● 其他關於新冠疫苗相關資訊,可見此文: http://www.pugutaiwan.org/27192358952599131456 經過了一年半的努力,我們基地終於有第三種水的來源了! 在樸門中有個關於多元性的重要原則:每個重要的功能,要有多種不同的來源。所以我們會攝取不同的食物來補充身體需要的營養,我們會運用不同的能源來協助我們的生活,而我們的水,最好也有多個備援系統。 從多雨的宜蘭搬到雨量只有三分之一的台東,最不習慣的就是要讓身體適應,從一個水太多的環境,轉換到一個水變少的環境。而對我們影響最大的就是飲用水了,因為在宜蘭習慣喝過濾雨水的我們,重新喝到自來水,只覺得這真是平淡無味啊! 另一個被影響的是種植,在最早的時候,我們在基地的種植只能仰賴雨水,這在台東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我們的短期作物長得不是很好。 後來我們想辦法增加了屋頂,所以能將雨水收集到水塔中,讓我們在好天氣時一樣有水能用。儲存下來的雨水,是我們的第二種水源,我們甚至靠著這些雨水完成了基地的第一期建設呢! 而在跟公所和自來水公司,以及三位不同的水電師傅來回地溝通、公文往返一年半之後,我們總算申請到自來水了!所以當雨水不夠時,自來水就會是我們的第三種水源! 接下來還是會持續地收集更多的雨水,並且將雨水過濾,當成我們主要的飲用水來源。但申請好自來水,可以讓我們更無後顧之憂地進行我們的建設與種植計畫,這是讓我們萬分感激的! 你的生活中,有幾種水的來源呢?當都市供水系統停水時,你可以從哪裡取得生活必須的用水呢?從我們生活日常切入,去觀察與思考,就是進入樸門領域的第一步哦! |
關於作者Parama & Ellejana 的文字分享。 文章時序
February 2023
文章分類
All
|
Services |
Us
|
SupportEmail: [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