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Parama
我一直到很後來才覺察,我在推廣的生活方式,跟我兒時與阿公阿婆同住的經驗,其實是一樣的。 雖然我一直在課堂上說,樸門其實就是我們爺爺奶奶小時候還有,但我們爸爸媽媽已經忘記了的那種生活方式,但其實我小時候,還是有一部分的生活經驗,是跟樸門有關的。 就拿我們住的房子來說,阿婆家有一棟房子,是土屋。裡面是完整的土埆,但後來為了『現代化的審美』,所以在土埆外又敷了一層水泥,刷了油漆。 不過在裡面沒有塗上水泥的房間,還是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土埆在呼吸。 後來在以立工作的時候,到東南亞不同國家的村落去,基本上都是以通風、涼爽、大屋簷的竹、木建築為主,就算是正中午,挑高通風的竹屋裡,依然舒適。但偶爾在村落過夜睡到新的水泥房,總是悶熱得難以入睡。 當時的計畫,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協助村民『更新』房屋:我們會買新的牆片—有的是用竹片編好的,或是用棕櫚葉綁好的,然後把舊的牆片卸下,再把新的牆片釘上去固定,就完工了。 舊的牆片有時候拿去堆肥,有時候拿來當柴火燒了,重新回到自然的循環中,完全不用擔心建築廢棄物的清運問題。 這不就是建築本來的樣貌嗎?一個只是為了遮風避雨的居所,在大自然的循環裡,本來就是需要一段時間就更新與汰換。 老鼠,花一個晚上就能打好一個地洞;小鳥,花一星期就能蓋好一間巢 (如果是隨便鳩的話,時間更短)。為什麼那麼聰明的人類,要花三十年的時間還錢,去讓自己『真正』擁有一棟房子呢? 是不是我們如果對『建築』的定義能夠更有彈性一些,我們的生活可以更輕鬆而不費力呢?
0 Comments
|
關於作者Parama & Ellejana 的文字分享。 文章時序
February 2023
文章分類
All
|
Services |
Us
|
SupportEmail: [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