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和學生在清大收集學生餐廳的廚餘,加上校園裡收集來的落葉做成的熱堆肥。 樸門小盒子:
這次要介紹的樸門設計原則是,「收集並儲存能量與資源」。 我們可以回頭想想,生活中大部分的垃圾,其實在變成垃圾之前對某個人而言都是很重要的資源,只是換到了不需要這項資源的我們身上,所以多餘的資源就被當成垃圾了。 像我們去市場買水果,常常會有小塑膠袋和保麗龍的網袋,如果我們毫不在意,轉手丟進垃圾桶的話,他們就變成垃圾了。但如果我們可以收集起來,再拿到市場去給賣水果的阿姨,這時他們又可以重新變成資源囉!
0 Comments
作者:樸谷工坊 梁淳禹 / Parama
想像你是一隻小海龜,剛從沙灘裡的蛋殼中爬出來,一路上躲過了螃蟹和海鷗的掠捕,全速衝刺抵達大海,乘著洋流開始這輩子的第一次遠行! 然後你看到了一隻水母,於是張嘴吞下這美味的大餐來補充自己消耗的熱量,卻發現這隻水母怎麼也消化不了,卡在食道裡,無法再進食其他的食物,沒過多久,你就餓死在海裡了。 你吃下去的這隻水母,其實是一個透明的塑膠袋。 【千年的存在,只有二十分鐘的價值】 每一天,都有許多上萬年歷史的生物遺骸被開採出來,這些生物遺骸經過了高溫、高壓及時間的交互作用,變成了石油。其中一部分經過提煉,變成塑膠的原料,當這些原料被加工,就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用的各式塑膠產品,從此刻起,它又會在地球存在至少上千年。 可是在塑膠長達上千上萬年的前世與來生歷程中,真正被人類使用到的時間,可能短得不可思議。 例如先前那隻小海龜吞下的塑膠袋,有可能是一個夜市裡裝香腸的袋子,從裝進香腸到被丟到垃圾桶裡,有可能還不滿二十分鐘,然後我們就把一個可以持續存在上千年的東西,丟棄不用了。 塑膠產品幾乎都同時具有生命周期長,與使用時間短的兩種極端特性。所以我們每天使用的塑膠產品,有太多都沒有被重複利用,就被丟進垃圾車,接下來只有兩個去處,一個是被送進焚化爐,變成空氣中的一陣煙;或是被埋進垃圾掩埋場,然後最終被沖刷進入海洋裡面。 【布尿布與紙尿布】 知道塑膠可能造成的問題後,在寶寶出生後我們義無反顧地使用布尿布,因為市面上的紙尿布,大部分是塑膠做的。而家中三個孩子加起來,我們換了超過一萬五千片的尿布,如果這些尿布全部都是紙尿布的話,層層相疊,可以疊到675公尺高,相當於101大樓的1.5倍高度呢! 但在大兒子出生之後,兩隻寶寶帶來的混亂,以及堆積如山的尿布們,尿的來不及洗、洗的來不及晾、晾的來不及乾、乾的來不及摺,摺好之後不到半天又被尿溼了。無限循環的尿布地獄讓我們身心俱疲。終於在無數次的崩潰之後,我妥協去買了紙尿布回來,在布尿布還沒有乾的時候使用。 剛開始使用紙尿布的時候,內心其實有非常多的掙扎,因為我們知道這對於環境會造成非常大的負擔。不過在加進紙尿布替補來不及乾的布尿布之後,真的讓我們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緊繃的生活有了放鬆喘息的空閒,可以放慢步調,更有耐心地與寶寶們相處。 我想這就是塑膠用品會讓大家如此依賴的原因吧,它們能夠讓人們節省許多的時間,如果運用得好,能夠改善忙碌的生活品質。 我們現在的塑膠問題,大部分是因為我們不經思考地濫用:把只要好好清洗整理就能夠繼續使用的塑膠,隨意地丟棄,然後每天再製造出更多的塑膠出來。這個心態,讓塑膠垃圾的量快速增加,同時流進海裡的塑膠垃圾量也越來越多。專家估計,到了2050年的時候,海裡面的塑膠就會比魚還要多了。 【生活中的石油產品】 除了塑膠之外,其實我們生活周邊,處處充斥著石油的身影。因為目前絕大多數無軌的貨運都要使用石化燃料,所以單單貨運一項,就把我們的食衣住行,生活中大部分的必需品都跟石油綁在一起了。 例如後們的早餐,有許多食材,及動物飼料都是從國外進口的;但不只這樣,還有像是平常我們吃的水果,身上穿的連鎖品牌衣物、身體清潔用品、還有生活中使用的所有塑膠產品,基本上都是從國外進口的,甚至連石油本身,也需要從國外進口呢! 不過就像先前說的,石油是上萬年前的生物遺骸,經過高溫高壓及時間的交互作用才產生的。所以在我們有生之年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如果有一天石油用完了,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石油的終結?】 在西元1953年的時候,美國有個應用地理學家哈伯特,提出了一個「哈伯特頂點」理論(又稱石油頂峰,Peak Oil),基本上就是說石油的藏量是固定的,前面我們開採的都是容易開採的,因此石油產量每年都在上升,但是某一天這個產量會到達最高點,接著就會開始一路下降,同時開採的成本也會越來越高,直到我們沒有石油可用。 而大部分的專家認為,全球石油頂峰大概在2007年左右來到,因此如果沒有意外,我們大概會在2030年的時候面臨無油可用的處境。不過在2010年左右,美國發展了頁岩油技術,從油頁岩裡把石油跟天然氣抽出來,讓石油的產量變大,成本也變便宜了,所以大家又開始使用更多的石油。 但這其實沒有解決石油總有一天會用完的問題,只是把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時間往後延了而已。 【生活中的替代方案】 關於主流能源的替代方案,就交給政府跟各大實驗室去傷腦筋吧。但我們自己一樣可以有一些關於生活用品的替代方案。 我們家出門時,盡量自己帶著購物袋;如果買的菜有塑膠袋,會試著還給店家重複使用,若真的不行退還,那就留著在家裡重複使用;吃飯盡可能選擇在地食材,減少食物里程;生活的各種物資,都盡可能先找二手物品而不是買全新的,減少需求,能減少生產,如此可以避免許多的浪費。 所以,如果你手中有多的塑膠袋,試著延長它的壽命,盡可能使用他,會比購買新的環保袋 / 時尚的環保產品來得更環保哦! 原文刊登於 " 地球公民365 " 雜誌 人生第一次劈柴,大概劈個五分鐘就會滿身大汗了,能把大木頭劈開的斧頭,真不是普通地重啊! 批薩窯也是運用柴火來料理食物的適切科技,加熱一次就可以烤非常多東西哦! 作者:樸谷工坊 梁淳禹 / Parama 你有劈過柴嗎? 真的自己親手劈柴,才發現要把木頭劈成粗細差不多的柴薪,真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把樹皮剝掉,不然鋸斷的時候會一直卡到樹皮;再來鋸面要平整,否則連站都站不穩;最後在下斧的時候,要平心靜氣,心無旁鶩地看準要劈開的點,一鼓作氣地劈開!若非如此,常常會揮斧落空。 我們在法國拜訪波利諾貝生態村的時候,已經是十一月中的事情了,每到入夜氣溫都會下探零度以下,而波利諾貝是個沒有電的生態村,因此如果不生把火,晚上會冷得連入睡都很困難。所以每天的下午我都要花一個多小時劈柴,一開始因為不熟悉,所以光是鋸斷木頭就讓我累得滿頭大汗,忙了老半天也只有十來根柴,只敢在入睡前才生火,以免冷得睡不著。後來熟練了,能準備的柴多了,晚上終於能維持一直都有火能取暖。 在波利諾貝,大家之所以不用電,是為了要確保能源自主權,也是為了要對自己使用的能源負責。因為煮飯、洗澡、取暖的柴薪都是自己辛苦準備的,所以沒有人會浪費能源,大家都會想辦法把能源做最有效率的利用。也因為能源自主,所以你要把你的柴用在什麼地方都可以,就算你想少劈點柴,所以一個星期不洗澡,其他人也不會過問,你百分之百有分配能源的自由! 在台灣,家家戶戶都用電。那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電是怎麼來的呢? 現在台灣有82%的電力來自火力發電,分別是燒媒、燒油跟燒天然氣,可是火力發電會造成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對於全球暖化造成負面的影響。另外就是燃煤發電時所排放的廢氣,裡面有許多未燃燒完全的微粒會造成空氣污染,像台中火力發電廠所排放的PM2.5,就佔了台中固定空氣污染源中的46%,是造成中部地區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 另外有8%是核能發電,這部分排放的空氣污染氣體少很多,可是發電後的核廢料會持續釋放輻射,對周邊的生物健康有所危害,因為現在我們還找不到怎麼安全處理核廢料的方法,所以核能發電的比例現正逐年在減少。 剩下的是再生能源發電,像是水力發電、太陽能發電和風力發電,這些發電方式都是一次把發電機蓋好,再來就靠大自然給的天然能源轉換成電力。為了對抗全球暖化,目前全球都在想辦法提高再生能源發電的比例,台灣的再生能源發電比例,也是每一年都在增加。 為了要過更舒適的生活、要生產更多的產品,或是更直白地說:為了讓經濟持續成長,所以我們使用的電量,每一年都在增加;我們的發電量,也每一年都在增加:於是我們燒更多的石化燃料,生產超過我們需的電量,再把電用各種方式運輸、儲存起來。但是每次的傳輸、儲存都需要耗損一部分的電,在2016年,光是電力傳輸的耗損就將近4%,等於全台核電廠總發電量的二分之一。換算成用電量,大概是100億度,可以供250萬個小家庭,用電一整年呢! *註:台灣小家庭平均每個月用電,330度以下的家庭佔了67%,因此一年大概用電是4000度。 所以我更認真地去思考生活中使用的能源,在不會讓自己累得半死的前提下,我會盡可能地節約能源。像是在宜蘭生活的時候,我們每天要洗澡都得自己準備柴火燒熱水,可是宜蘭潮溼的氣候讓我們的柴總是潤著水氣,所以每次一生火就會冒出一大堆的煙,感覺自己都要變成臘肉了。但儘管如此,我還是很享受能夠每天有一小段可以練習生火的時間,那些煙,就當作是在點蚊香吧! 在歐洲進行生態村旅行時,我們生火常常是一次滿足多種需求:取暖是最基本的需求;火爐還可以加熱食物,我們在早餐的火會同時烤麵包及燒水泡茶;另外,因為我們是用布尿布,所以在溼冷的天氣裡,我們也會利用火爐來把尿布烘乾,以免寶寶要用的時候沒有乾尿布,那就糗大了! 回台灣之後,在建造基地的生活系統時,我們也認真地規畫能源的使用。洗澡用的是柴燒熱水器,加熱到70度左右,就能自己調整洗澡水的熱度,不會忽冷忽熱。我們還在不鏽鋼筒的外壁加了一層土,延長保溫的效果;煮飯則是從火箭爐進化到跟朋友一起手捏的雙口土灶,燒一樣的柴,可以同時有大火快炒跟小火慢燉,最後煙囪還跟柴燒熱水器接在一起,讓多餘的熱能幫熱水器保溫。 自己動手用柴火烹煮食物,可以感受到食物的味道及能量跟瓦斯爐的有所不同。一把火,是樹木接受雨水的澆灌,從土裡長出來,經過日曬風吹,乾燥之後,才把一生儲存的能量,都化為火焰釋放出來。所以看著火,就好像在聽樹木訴說這一生所看過的所有故事。我就知道有許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很喜歡看著火發呆。這樣子有故事的火,煮出來的食物,一定也有些我們不知道的魔法,讓食物的味道變得更好吧! 每當學校要帶食農教育的活動時,我都非常推薦用火箭爐煮一頓在地食材的餐點。除了認識食物的產地、產季之外,透過共煮共食,能夠把食物跟自己的生命經驗結合起來;透過自己搭建火箭爐、收集柴火的過程,也能幫大家找回自己身體的古老記憶,讓我們回想起自己是有準備好自己生活的能力的! 每次我在帶領這個活動的時候,參加的大朋友小朋友都非常專心在搭建自己的火箭爐,也都很享受一起料理午餐的樂趣。最特別的是我在社區大學帶的一次,還有一組用鑽木取火來煮飯,有參與到的同學都體驗了一次此生難得的經驗呢! ◎原文刊登於『地球公民365』雜誌 左上:家庭廚餘堆肥桶的設計圖。 右上:志工們和緬甸村民一起把堆積如山不知如何處理的玉米梗,都剁碎了做成堆肥材料,用來改 善過黏而排水不良的菜園土壤。 左下:這是跑到我們堆肥桶裡偷吃東西的黑水虻寶寶,他們不會臭,也不會咬人,而且食量很大, 非常適合都市陽台裡養一窩,絕對是最環保的廚餘處理機! 右下:在國小的有機小農夫課程,我們一起把學校本來要丟進垃圾車的落葉,收集起來做成堆肥。 「你家的垃圾會臭嗎?」 每次我在課堂上問這個問題,大家都用看傻瓜的表情看我。「當然會臭啊!哪有垃圾不臭的?」學生們通常都這樣子回我。 但讓我們再認真想想,垃圾究竟是什麼組成,為什麼會臭呢? 通常我們丟到垃圾桶裡的東西,絕大多數都是包裝。這些包裝的材質,有塑膠、有紙、有金屬。可是無論是塑膠、紙還是金屬,理論上都不是臭的!哪為什麼垃圾會臭呢? 因為我們丟進去的東西,還有食物跟大便!真正臭的是這些東西,可是食物應該要被分類在廚餘裡,大便應該要放到馬桶裡,如果我們把這兩樣東西從垃圾桶裡移出來,那垃圾還會臭嗎? 台灣的廚餘回收現況 你有沒有想過,在垃圾跟廚餘被垃圾車載走之後,是去了哪裡呢? 目前全台灣一年大約會產生220萬公噸的廚餘,不過實際被垃圾車回收的廚餘只有83萬公噸,而回收的廚餘裡大概有10%會被做成堆肥,30%被拿去餵豬,剩下的60%則被丟到垃圾焚化爐裡燒掉。 先來看廚餘被堆肥的比例為什麼這麼低:一般的小家戶中,如果沒有太嚴重的剩食問題,那麼生廚餘的量通常都遠多於熟廚餘的量,更別說在果菜市場裡每天都有大量的果皮菜葉產生,這些都要被算進生廚餘裡。但因為許多家戶並沒有把生熟廚餘分開的習慣,這種情況下廚餘就只能都被放進了熟廚餘桶中。而果菜批發市場的生廚餘,只有不到5%會被回收,其餘都被當成一般廢棄物,少量以掩埋處理,其餘的都送進焚化爐了。 熟廚餘也有一些問題:回收的時候,因為分類不夠確實,所以廚餘中常常會有塑膠袋、筷子、牙籤等垃圾混入其中,所以如果用來養豬的話,需要仔細地挑出。我就有認識的養豬朋友,收了廚餘之後有根免洗筷沒挑到,結果豬吃進去後,胃穿孔出血而死掉了。另外由於廚餘的處理是由各縣市分別進行的,所以在北部一些沒有那麼多養豬戶的縣市,就算收了熟廚餘也沒辦法全部拿去養豬,因此大多數還是又投入焚化爐燒掉了。 那麼,進到焚化爐的廚餘會有什麼問題呢? 因為廚餘的平均含水量達76%,所以運送及保存都非常不方便,一不小心就會酸敗腐臭,廚餘的湯水又容易四處溢流,造成二次污染。而且因為含水量高,所以非常不容易燃燒,當我們把廚餘投到焚化爐裡,就像在一堆熊熊大火裡潑水一樣,會讓溫度急劇降低,如此一來必須要用更多的燃料才能夠把溫度重新升高,增加燃料成本;二來就算溫度升高了,要把廚餘完全燃燒也非常困難,往往會剩下黏膩的渣渣,附著在焚化爐裡,增加維護成本,減損焚化爐的使用年限;三來則是在溫度一降一升的過程中,會有許多的塑膠因為燃燒不完全,而產生戴奧辛等有毒衍生物,散播到空氣中,對環境及我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 既然廚餘被拿去焚化爐燒掉會造成這麼多的問題,那麼我們該怎麼應對呢? 第一是惜食:現在我們在果菜市場看到的蔬菜水果,其實都是已經被標準化的了,尺寸過大或過小、形狀長得很奇怪、有點蟲咬或是曬傷、凍傷的蔬果,都已經在採收和批發的時候被丟棄了。可是這些蔬果並不會因為長得不符合標準化,營養價值或是滋味就比較差。因此如果消費者們能夠改變想法,接受不合標準的次級蔬果,那麼我們就能夠減少大量的食物在產地或果菜市場被丟棄的命運。幾年前法國有個醜蔬果運動,就是把這些次級蔬果做成濃湯或果汁在超市給客戶喝,讓大家知道他們雖然長得醜,可是一樣很好吃哦! 第二是減少剩食:當一樣食物從產地經過重重加工來到你的面前,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能被你開心地吃掉。如果你因為吃不下而把他丟掉,那麼他就變成廚餘了!所以另一個減少廚餘的方法,就是只拿自己吃得完的量,並且吃完自己拿的食物。同樣的道理也可以應用在買菜上,跟爸爸媽媽說,買菜的時候不要貪心,只要買家人吃得完的量就好了,這樣子不但可以減少廚餘,而且食物也能更新鮮好吃哦! 前兩點是能夠從根本減少廚餘的產生,但如果真的不可避免產生廚餘了,我們能做的是讓養分能重新循環,無論是將廚餘餵給動物還是做成堆肥餵給微生物都可以達到這個目的。 之前還在台北工作時,我在辦公室的陽臺放了一個堆肥桶,用來處理廚餘既省空間,又能夠幫陽臺菜園增加堆肥。做法是先在大垃圾桶底部舖一層沙跟土,然後放上落葉,接著一層廚餘,一層落葉,只要最上層的落葉夠厚,並且保持乾燥,那就完全聞不到廚餘的味道了。後來桶裡來了一群黑水虻,生了一窩的寶寶,食量超大,就算我們天天在辦公室煮午餐,堆肥桶還是不長高。甚至後來我們因為出隊三個月沒開伙,回來的時候廚餘被吃光,黑水虻們還氣得搬家了呢! 在宜蘭的國小帶有機小農夫課程的時候,我們也是利用校園裡的落葉,加上廚餘跟一些小朋友們貢獻的尿液,就在短短五周內把一片荒地,變成了生機蓬勃的菜園! 這次用的堆肥方法因為效果快,在堆肥分解的時候會發熱,所以又叫熱堆肥,方法也很簡單,在地上舖上一層厚厚的落葉,往上加一層廚餘,然後再用另一層厚厚的落葉蓋起來,如果材料還有多就重複幾次,只要注意最上面一定要是落葉,最後再把尿尿從堆肥的正中心倒下去就可以了。再來只要注意常常去翻動他,大約兩個禮拜就可以用了,就算不想去攪拌,也可以放著四到五周,一樣會熟成。堆得越高,發熱的溫度就越高,在緬甸帶村民做熱堆肥的時候,我們堆到了150公分高,每天早上去翻堆都可以看到堆肥在冒煙呢! 從緬甸回國後幾個月,有天一個在高中當老師的志工團員丟我訊息,說她在學校也成功用落葉跟尿尿做了堆肥,幫校園裡的大樹改善土壤。但我很好奇在高中要怎麼拿到尿尿呢?她回答說:「每節下課我都拿著水桶在走廊上找認識的男同學,要他們去廁所把尿裝在水桶裡,然後拿到落葉堆去倒啊。後來每個我識的同學只要遠遠一看到我,就立刻繞路走了。」聽得我在電腦前捧腹大笑啊! 你們在學校也有菜園嗎?趕快跟老師介紹廚餘加落葉的堆肥吧,能減少焚化爐的負擔,又能增加菜園的產量,一舉兩得哦! |
關於作者Parama & Ellejana 的文字分享。 文章時序
February 2023
文章分類
All
|
Services |
Us
|
SupportEmail: [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