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我在不同的地方,學習、實驗、嘗試、教學各種不同的自然建築工法,這次我們想要來做一個自然建築小屋,混合了一些不同的工法,想在這裡做個紀錄。
首先是地基,之前搭了一個小樹屋,發現基地的白蟻非常多,樹屋有一根柱子和一根樓梯的支撐已經被吃了一部分,因此架高、隔絕地面是必要的。所以我們會用舊輪胎搭上級配來當地基墊高建物 (來自 Earthship 的點子)。 再來是牆體,我心目中最想用的是草磚牆,因為三天就可以搭好一座房子,而且牆壁直接可以拿來當支撐結構,又冬暖夏涼兼隔音,抹上一層泥一層灰就能有優異的防火效果,真是庶民最佳建材。但是台灣沒有專門做成方型的稻草磚,全部都是草捲。 所以我決定用法國的一個發展了20年的技法 Kerterre ,再把 Kerterre 裡面的大麻纖維替換成稻草加上咖啡麻布袋,結合之前在鳥建築玩過的夯草牆,但是把泥漿換成石灰漿,用來防止發霉和防蟲。兩個工法結合之後,施工速度可以加快,可能會比稻稈裹泥牆的速度還要快,而且因為不用擔心發霉,所以灰漿的水份可以稍稍提高,方便作業。 但是 Keterre 的網站跟影片裡沒有任何關於灰漿的比例,因此我把眼光放到台灣的傳統技法『三合土』上,找到了兩篇論文 『傳統石灰砂漿之配比與強度性質研究』跟『傳統灰漿可逆性補強工法之研究』,這兩篇論文詳細地研究了灰漿的材料與比例對於各種物理及化學性質的影響,所以接下來會根據這兩篇論文,來試驗最適合跟稻草與麻布袋結合的比例分別是什麼。 目前只用最基本的石灰與砂子,找到與稻草結合的比例是 生石灰 : 熟石灰 : 河砂 : 水 = 1 : 2 : 3 : 2.5~2.8 (依天氣與材料溼度調整) ,因為生石灰遇水會發熱,所以這樣子的比例乾燥得非常快,另外生石灰遇水之後體積也會膨脹,所以能夠把稻草間的縫隙很好的補起來。 之後還會再試試糖水、桐油、蚵灰、糯米漿等不同的材料。 對了,這兩天我們也用這樣的比例,把虎虎生風灶跟豬豬窯都上了一層灰漿,廚房的稻稈裹泥外牆也上了一層灰漿,用來當防水層,也可以把牆上大大小小的裂縫補好。施工的速度非常快,我覺得是很方便的材料哦!
0 Comments
我想談談非暴力社群,在PDC課程中,我們也會分享這個主題,讓大家對於能源自主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在這個世界上,仍然有些人堅持使用傳統的方式來工作哦~像是美國有一群艾美胥人 (Amish) ,他們大多不使用電器,不開汽車。絕大多數的工作都是由社群一起合作完成,使用大量的手工具 — 這是我們生活中最容易取得的可再生能源 #非暴力社群 另外在耕地的時候,他們會使用動物來協助。之所以選擇這些看起來沒有效率的方式,是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子才夠避免自己的貪慾,只取自己需要的,這跟我們想推廣的「#分享多餘」精神,其實是相同的概念。 在法國的波利諾貝生態村,我們也親身體會了類似的生活方式。這是一個追隨甘地而成形的非暴力社群,他們自己種麥子、自己建磨坊磨麵粉、自己劈材生火、自己蓋窯烤麵包,生活中所需的物資,有百分之九十以上在社群內是自給自足的。我們在生態村的期間,每天早上要幫忙準備中餐的材料,接著要幫忙下田工作,然後得找時間自己劈材,因為夜間的照明、洗澡水、取暖,都得靠自己準備的柴薪來提供。 “親手準備自己生活所需能源”的過程真的會讓人認真思考自己究竟需要什麼有什麼只是我們的想要所以我非常深刻地可以體會艾美胥人說的,堅持不用電,是為了不要讓自己的貪慾變大,而造成了其他生物的傷害。 所以回國之後,我們添購了一台火爐,平時可以自己準備木柴,需要取暖或是把室內烤乾的時候,就能夠派上用場。這台火爐陪我們度過了許多個宜蘭又溼又冷的冬日,也幫我們烤乾了無數片的尿布。我們也蓋了一個土灶,可以讓用一堆火,同時烹煮/保溫三樣菜;我們找了一個二手的柴燒熱水器,用來加熱我們的洗澡水。當我們把生活中必須用到的加熱、照明、取暖、煮飯,許許多多用電或瓦斯的功能,都改用木柴來取代時,其實我們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拿回自己的能源自主權。 拿回自己的能源自主權有許多好處: 一是我們可以省下許多電費; 二是我們會更珍惜使用能源; 三是透過這個過程,我們會變得更有生存的韌性。 試想看看,如果今天又有某個颱風或地震,造成停電、天然氣停送,這時候我們的柴燒系統,可以維持我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大家可以試著從小地方開始試試看哦~ 原文刊登於:地球公民365 作者:梁淳禹 Parama. 「自然」順著時光的流行走,步履穩健又清晰,
我們天生都具備基本能力可以看清楚「自然」如何變化。 . 只是當我們仍以人類習慣使用的言語, 就會受限困在單一模式的溝通裡, 親近自然、與自然對話的能力沒有秘密, 在出生的時候就配備在於你我身上。 . 就像你已經學會的...... 觀察四季的切換與循環,每年吹起第一次北風還沒真正凍起來的時候,充裕準備禦寒進入冬季; 雨珠水氣需要時間會合,你來得及在下雨之前,可能是看到天空烏雲密佈,也許是嗅覺和觸覺空氣中逐漸濃烈水的味道,讓人意識到要攜帶著雨具出門; 你也來得及觀察到瓜熟,在落地之前開心收穫採回廚房料理成美食...... . 自然的腳步走得很緩,足以讓你跟上, 當我們並用眼睛、觸覺、嗅覺等各種體感, 有意願去練習敞開覺知,在一回回的練習中一定能夠進步。 . 冬令營將要陪伴孩子與大自然連結的方式之一, 是去用不同的技巧提升 #五感,擴展感官的覺察力, 經歷設計過的小主題課程一層一層流動,逐漸展開與自然的對話。 . 自然有他的韻律和個性, 讓我們在其之間的學習成長不限於生態智性的部分, 還啟迪人心內的美感智慧與靈性。 。・*.꙳✼ 讓孩子回到大地母親的懷抱中,透過好玩的方式,來學習求生的技能,重新與自然建立聯結 ✼꙳.*・。 文:Parama
樸谷基地的批薩土窯工作坊,成功!!! 忙了五天,我們合力把窯蓋好了。 這次的工作非常感恩有之前的學生 Devi 來幫忙備料,我們花了四天的時間,搬了要蓋完廚房的兩噸的材料。接著一起用紅磚跟黏土,搭好了可以當成烤箱的窯底基座。使用黏土來當紅磚的接合劑,是因為之後就算有狀況要拆除,我們還是可以把黏土洗掉之後,刷一刷就可以當成新的紅磚來使用了! 兩天的工作坊很紮實,我們一起砌磚,把玻璃瓶放進窯底當保溫層,然後堆沙模,再踩好土團,層層疊疊,完成一顆可愛的饅頭窯。 窯體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只剩最後的收尾與裝飾。不過我更想分享的是,這次在工作坊期間與學員的相處:我已經很久沒有在帶工作坊的時候,可以放鬆地跟大家聊天,然後像遊戲一樣地不用太擔心進度,想要生火烤橘子皮來趕蚊子的時候,就專心生火;在等待黏土泡軟的時候,大家就一起享用同學帶來分享的紅茶,配著各種美味的點心;砍稻草的時候,大家也不畏纖毛造成的搔癢感,認真地幫忙把稻草砍成適當的長度,;一起踩土團的時候,就接力輪流大地跳躍;疊土團的時候,大家也一起用力地摔搥抹平,讓窯可以是一個結實又美麗的半球形。 可以輕鬆地一起工作,感覺真得很好~~ 之後還會有更多的建設要完成,非常歡迎畢業的同學們也可以一起回來玩哦! 文:Parama
我做過最酷炫的窯,應該是山豬窯,跟一群來自東非的大學生一起完成。 整個窯在足夠厚的窯體外層,本來是一隻福態的山豬,但是大學生們覺得這樣子不夠帥,所以又花了兩天塑型,做出一隻他們覺得很帥的山豬。 但是山豬窯算是我做過的窯中,最失敗的… 原因出在材料,每次我們要辦任何工作坊的時候,材料準備都是最費工費時的,因為要蓋好一顆土窯,必須要有適合的黏土、沙子跟稻草,用恰當的比例混合之後,才能確保結構的穩固。 不過山豬窯的材料,因為沒有黏土,所以改成坋土;因為沒有稻草,所以只能自己去割禾本科的雜草,又因為是有時間壓力,所以到現場之後也無法再等材料到齊,只能硬著頭皮去做了。 所以做的過程中都沒問題,因為坋土只要減少沙子的比例,在溼潤的時候一樣有黏性,但後來在烘乾的過程中,失去黏性的坋土就整塊掉下來了。後來我想要等他們備齊材料之後再去修補一次,但也沒有接到更新的通知,我想這顆窯應該沒有被使用太多次吧。 在那之後,我就再開土窯的工作坊,因為我發現台灣已經太多顆窯了,但是大部分的窯,其實被使用的次數都太少了。 這次的土窯工作坊,我們充份汲取教訓,非常認真地在準備材料:黏土、沙子、稻草都準備得很齊全,光是搬運總重2噸的材料,就花了兩天的時間。所以一定會做出一個非常紮實耐用的窯的! 文:Parama
上次聊到一個可以把我塞進去的窯,再來說說一個迷你得能放在手推車上的窯。 我蓋過最小的窯,是在台大的梅峰農場,因為山上溼度高,所以農場希望有一個小到可以放在推車上的窯,方便在平常不用的時候,能推進除溼間裡存放。 在這裡也跟大家分享一個土窯保養的小技巧,一個土窯最好的保養方法就是定期使用,如果可以每周用一次最好,因為在每次燒柴升溫的時候,就可以把窯體裡的溼氣烘乾,這樣子比較不會產生裂縫、或是剝落。 但就算真的有裂縫的話,其實就重新調一次泥漿補好就可以了;但如果有剝落的話就比較嚴重,因為這可能會造成結構強度出問題,所以若是修補一兩次之後還無法改善,那可能就得打掉重做了。 視線拉回到梅峰,為了要讓土窯容量足夠烤批薩,又要輕巧得可以讓推車能移動,所以我們把窯體變薄,這樣雖然犧牲了一些土窯的蓄熱性,但我們改以在窯腔內保留紅炭的方式來保溫/加熱,一樣可以達到燒烤的效果。 用手雕塑的土窯,其中一個好處就是可以依照現場的環境,調整我們的設計;另一個好處就是我們要做出不同的造型也很方便,不管要做一隻豬,還是一條龍,只要你夠有創意,全部都可以用手捏出來哦! 文:Parama
在台灣我也蓋過更大的窯,但主要都是為了批薩,而不是麵包。 麵包需要的窯跟批薩有一些不同,圓頂更高一些,土層更厚一些,而且要有隔熱良好的窯門來協助保溫,讓窯溫下降的速度變慢。 但批薩則不然:窯頂低一些能讓扁平的批薩上下受熱更快速,在三百度以上的高溫,批薩大概三分鐘就完成了,因此不需要特別持久的保溫層,窯壁的量體變小,也可以讓加熱的時間縮短,而且為了高溫,甚至會讓紅炭留在周圍,協助批薩持續地加熱! 高雄有一顆為了營業用的大型批薩窯,窯內可以同時烤四片大批薩,而為了滿足平時少量的烘烤需求,我也設計了在下層用對流加熱的烤箱,可以在生火的同時也烘烤,這樣子就不用為了烤兩片批薩,還得花兩小時重新加熱整顆窯,反而浪費能源。 這次在基地要搭建的,是批薩土窯。而且為了滿足平常小量的需求,我也會在基座的位置,設計一個小型的烤箱,搭配鑄鐵盤,也可以用來烤蔬菜、烤魚、或是少量的麵包。 文:Parama
昨天走進久違的信義區,跟管理營運 台北101 的團隊分享,如何從永續生活的角度來看待廢棄物減量。 這次的演講分享,我其實準備了非常久,從四月到現在,中間因為疫情因素,原定5月的講座延期到昨天。又因為地震的關係,現在已經無法輕鬆地完成北東一日生活圈了,因此昨天花了19個小時來回,到家時都過12點了,疲累感到今天都還持續著。 但我覺得值得,因為在準備的過程中,我從頭整理了最初推廣食安教育的講義,重新統整循環經濟、堆肥、減少糧食浪費的關聯。在整合這些生命經驗到一份講義裡,過程中我看到自己其實一直走在一個明確的方向上。 其實我心裡一直很在意資源被當成廢棄物,以及廢棄物沒有被妥善地處理。核心的原因是我覺得亂丟垃圾很不道德,而這個不道德感來自我們對資源的浪費,對資源的浪費就是對其他生命的不尊重,因為資源其實拉開來看,就是生命的犧牲。 可是只講生命的犧牲,對企業與一般大眾來說是很難改變他們的行為的,所以我要從成本與利潤切入,才能說服企業減少浪費;另一方面要從每個人的自身權益著眼,才有機會讓大眾正視這個問題,進而將關注力擴大,最終能成為對自然的愛護。 在真的要分享的時候,我的內心其實很緊張。因為我受的訓練讓我知道商業提案的技巧與模板應該會是什麼樣子,但我在土地上和人群工作的經驗,讓我必須站在土地的角度和立場發聲,但這個模式在商業領域中並不討喜。 我花了很大的力氣去克服自己對於『預期自己不討喜的挫折感』,我想這是源自於小時候我太習慣壓抑自己真實的想法,可以光靠在規則內表現良好 (讀書考試考高分) ,就獲得掌聲和讚美有關,這反而讓我不知不覺中會選擇討喜的事。即使後來在國際志工的經驗、街頭抗爭的經驗讓我知道做對的事情才是重要的,我的內心還是會持續有對於「不討喜」的擔憂。 後來 Ellejana 在準備講義的前一晚,我一直東修西改到半夜的時候,走進來跟我說,「你只要完全發散自己的光就好了」,我才下定決定,就用不討喜的方式來做吧!因為要符合企業喜愛的模板,這樣子的人在台北成千上萬,但我真正無可取代的經驗,就是我在土地上工作時的反思。 很感謝能有這次的經驗,能把在土地上工作的觀察與反思,帶到101上。 文:Parama
我在東南亞蓋過兩顆窯:孟加拉一顆,緬甸一顆。相較於最初在孟加拉沒有經驗的窯,緬甸的算是我汲取多次經驗總結之後,一顆非常成功的窯。 會到緬甸其實是種種巧合下的結果,先是因為我們當初希望能在東南亞找到新的服務據點,帶大家更認識多元多彩的東南亞,接著剛好褚士瑩大哥在緬甸弄曼農場的工作已經告一段落,農場要轉型,所以在尋找可以陪農場走下一段路的單位,後來就連絡上以立。 要去弄曼探勘之前我也滿緊張的,因為當時緬甸其實不算完全開放,一直有聽聞外國人進去之後,被全面監控的小道消息;另一方面回程是要搭像巴士一樣的緬甸小飛機移動,但在登機時發現小飛機的輪胎幾乎要變光頭胎了;最後是不確定弄曼農場會需要我們去協助什麼,因此在出發前我還列了超多可能的合作方案 (農作、水資源、土窯、農產品加工…等等),試著找到志工在當地能夠幫得上忙的地方。 幸好後來探勘,除了從仰光到臘戍的14小時巴士上,因為沒帶到足夠的保暖衣物冷得一夜難眠之外,一切都順利。也在這一趟探勘當中認識了很多好朋友,跟吃到許多獨特的緬甸美食! 在弄曼蓋的窯,是我第一次蓋可以塞一個人進去的大型窯,因為這顆窯有機會成為農場的另一個加工收入來源,因此我把窯頂加高,除了批薩之外,也適合烤麵包。 在連續兩梯次的志工幫忙下,我們就地取材,完成了從基座到開窯的所有工作,甚至第二梯次大家還一起烤了批薩與麵包,跟農場的工作人員們一起分享呢! 啊,寫到這裡,我發現我最想念的不是窯烤批薩,而是在緬甸街頭的奶茶加甜蛋餅,以及臘戍六哥現點現煮的,好吃的米線。 文:Parama
從孟加拉回來之後,我就投入日常的工作中,也沒想過自己要再幫誰蓋土窯了。 後來有一次,我忘了是在什麼樣的場合裡,有朋友說她準備回鄉從農,在自己的農家小院裡,希望有很多東西,其中一個是想要批薩窯,我就開玩笑地喊了一聲說我會。 後來這件事就認真了,於是我就去了雲林幫忙蓋第二顆窯。 第二顆窯我充分汲取了第一次的經驗,先確認過有沙子、有黏土,有稻草、有紅磚之後,再開始動工。然後我們非常細膩地從整地開始,慢慢用紅磚砌出底座 (而且還用現地的土和沙調成泥漿接合,方便日後的拆卸)。接著花了兩三次的時間,慢慢搭了沙模,堆了窯體。我還認真地留了排灰溝,可以用來排灰跟通氣。 結果在窯體待乾的期間,我接到了緊急電話,朋友說窯跟底座分開,窯浮起來了! (MAGIC!!) 在緊急退沙之後,才知道是因為黏土的收縮比很大,而我們用的土團中,黏土比例過高,因此窯在乾燥的過程中,也縮水了,就變成一頂扣在沙模上的帽子。退沙之後,我們預留的排灰溝就剛好被整個窯蓋住,沒有機會發揮他的功能了! 即便如此,這還是一顆優秀的窯,也烤出許多美味的食物,效果非常好,我到現在還很懷念開窯party上的蝦仁批薩,好好吃啊! |
關於作者Parama & Ellejana 的文字分享。 文章時序
February 2023
文章分類
All
|
Services |
Us
|
SupportEmail: [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