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樸谷工坊 梁淳禹 / Parama 樸門有三個核心倫理:照顧地球、照顧人類與分享多餘。照顧地球及照顧人類很好理解,我們今天來聊聊分享多餘這個概念。 一般人看到分享多餘,通常會聯想到的是自己用不到的東西就分給別人用,例如已經用不到的文具、穿不到的衣服,都可以再捐出去給其他有需要的人使用。或是更進一步,我們也可以找許多個朋友,大家一起把用不到的東西拿出來,看看彼此是否有別人需要的東西,就可以直接做交換。現在這種「免費商店」的概念,已經越來越普及了。 更進一步的延伸,分享多餘其實是指我們與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們分享多餘。因為所有的產品,都是某個生物的生命,或是棲息地,所以如果我們毫無節制地拿取大量的資源來生產新的產品,就會有許多的動物無家可歸,許多的植物必須貢獻他們的生命。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只取自己所需要的東西,減少購買,進而減少生產的話,讓其他的生物可以繼續活在他們的家。透過這個方式,我們與其他的生物一起分享這個世界的美好,這就是分享多餘的精神。
0 Comments
作者:樸谷工坊 梁淳禹 / Parama
【你的早餐吃什麼?】 一萬年前,我們的老祖先吃的可能是採來的無花果跟核桃配著早上剛抓到的烤青蛙;一千年前,可能是一碗白飯配上白菜炒雞蛋;一百年前,可能換成地瓜稀飯就著醃蘿蔔吃。 從六十多年前開始,我們的飲食受到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局勢的影響,接受美國援助,加入受西方文化主導的國際自由貿易市場,從此麵粉開始加入台灣的飲食行列,我們吃進的麵粉一年比一年多,從以前將近百分之百的米食文化,演變到現在變成一半米,一半麵了。 所以,讓我們重新來關心一下你的早餐吧。你是吃粥或飯嗎?或者你吃的是蛋餅、煎餃、包子、饅頭、麵包、三明治、鐵板麵?吃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成份我們稍後再談,先來關心一下我們這些食物從那裡來吧。 【糧食自給率?】 目前台灣消耗量最多的四大農作物,分別是玉米、黃豆、稻米及小麥。但其中我們有機會自給自足的,只有稻米,其他的三樣,糧食自給率都不超過百分之三。因此早餐店裡我們吃的麵粉類,幾乎可以斷定這些小麥都是坐著船,漂了幾十天才來到台灣的。 黃豆和玉米呢?前者是我們最主要的油脂來源,坊間最常間的沙拉油就是大豆(黃豆)做的;後者則是我們最主要的飼料來源,也就是說,沒有這些進口的玉米,我們在市場上就看不到那麼多肉、牛奶和雞蛋了。 黃豆、小麥、玉米三者在國際市場上被稱為「黃小玉」,基本上都是由一些很大的跨國公司,在世界各地找便宜的土地跟勞工耕作的。在找土地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當地居民或是原住民的反對,因此也引起了許多的抗爭運動;在耕作過程中噴灑的農藥,也常常會造成周邊居民及生態系的傷亡;因此,經過了長途遊行後的黃小玉們,還能用非常便宜的價格讓我們享用,除了自由貿易帶來的好處之外,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則是他們對環境及勞工的剝削了。 【自由貿易市場】 回頭來看我們的稻米,目前我們的稻米自給率達到94%,但雖然台灣種的米非常好吃,而且量也足夠,可是我們在外吃的米,有可能是來自美國、澳洲、泰國、越南跟埃及來的哦。這是因為我們加入了國際貿易組織(WTO),而組織規定我們不能只吃自己種的米,還必須同時向其他的國家買米進來。所以政府一方面讓農民休耕,以免生產出太多的米我們自己吃不掉,一方面把農民生產的米透過農會收購,再儲藏起來,好空出產量的配額,讓這些外國米可以進到台灣人的市場,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在台灣吃到美國米的原因了。 自由貿易對於各國交換彼此的產品很有幫助,我們能在台灣吃到義大利來的奇異果、美國來的櫻桃、土耳其來的葡萄、澳洲來的起司、巴西來的咖啡,都是因為自由貿易帶來的便利。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注意,這些產品要到台灣來,通常都需要很長的運輸,在運輸上所耗的石油、排放的二氧化碳,其實數量是很驚人的,有可能我們在超市吃到的一根香蕉,它的累積哩程數比你還高呢。 【宜蘭時期的早餐】 在我們家,平常日的早餐通常是由我跟伴侶輪流準備。早餐的主食內容可能跟大家相仿,一樣有稀飯、蘿蔔糕,也有麵包、麵線、蛋餅等飯麵主食,雞蛋來自人道飼養農場,果醬是鄰居自己做的,加上當季盛產的蔬菜,這大概就是我們家的早餐內容了。 若需要到外頭用早餐,我們的首選是地瓜稀飯和飯糰,兩者都是我們熟悉的朋友。地瓜稀飯是一位自己下田耕作,從稻米到蔬菜都自己種,從果汁到醬油都自己做的阿姨,她的稀飯配上小菜,好吃得連兩歲的小女娃都能自己吃完一大碗;飯糰是細心地搭配不同的蔬菜,把所有配料都分別處理後,和飯拌在一起,再用手一顆顆捏成球狀,每一口都有蔬菜的甜美,往往開賣一小時就被一掃而空了。之所以對這兩間早餐情有獨鍾,一來是因為支持國產米食,這對於提升國產米競爭力有幫助;二來是支持在地的獨立店家,這對於改善在地經濟狀況有幫助;三來是因為這兩間店的早餐實在太好吃了啊! 【食品添加物】 有機會外食的時候,我們會盡量挑選沒有人工食品添加物的店家,因為我們全家人吃到味精等添加物時,身體會有頭痛、腹瀉等劇烈反應。說有也趣,在大學時我並不是這種體質,但在我開始接觸土地工作,更重視自己吃進身體的食物以後,經過了三個月,身體自動對味精有反應,吃進嘴裡先是舌頭發漲,喉嚨發乾,再後來只要吃到,隔天就得努力跑廁所了。我們都向朋友打趣說,這麼敏感的身體反應,實在不太適合在這個時代生存下去啊。 其實人工食品添加物是為了讓人們更便利而發明出來的,透過這些添加物,生產者可以用極低的成本生產出放得更久、口感更好、賣相更好看的產品;消費者可以用很便宜的價格、很短的時間就準備好一餐,因此對於趕時間、希望便宜解決一餐的人而言,這些神奇的化學粉末,真的是我們生活中的好幫手。 但有光就有影,我們也不能忽視了添加物的另一面。首先,這些添加物大多對人體是沒有營養價值的,他們最主要的功能,是我們用來欺騙大腦,讓我們誤以為吃進的食物,有特定的香氣和滋味。再者,人類對於這些添加物的認識還太少,時間也太短,因此我們並不了解他們對於人體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像是關於味精對身體的影響,近二十年才慢慢有數據可以研究;關於食用色素及人工香料對人體的影響,也是這十年來才有可以收集的資料;至於其他對我們來說很新的添加物,可能也要再等個三十年,又一個世代長大了、開始上醫院了,我們才有機會有更多的認識吧。 如果想對於食品添加物有更多的認識,可以參考有「食品添加物之神」的日本作者安部司的著作。安部司對於超過一千五百種的食品添加物瞭若指掌,原先是王牌業務的他,卻因為生命中發生了一件事,促使他投入推動「食品添加物如實標示」的運動中。 【We are what we EAT.】 吃,是人生大事。這世界上的動物,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活動都是為了要填飽肚子,因此他們對於自己的食物非常了解。現代人要填飽肚子已經不是件難事,但我們花了太多的心力在其他事情上,反倒對於吃進自己肚子裡的是什麼東西,都不認識了。 若是下次有機會,也許可以問問、看看自己要吃的那顆飯糰,背後的成份標示裡有些什麼,一天的早晨,就從認識自己早餐吃的是什麼開始吧! 原文刊登於『地球公民365』雜誌 左圖:蟑螂其實很愛乾淨,而且很多品種的蟑螂其實很美麗! 右圖:同學們討論的蟑螂NFP分析。 今天我們的課程在介紹樸門的設計方法與分析工具,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分析工具是元素的NFP分析,基本上就是在列出一個元素的需求 (Needs),功能 (Functions),與產出 (Products)。以提供進一步設計時,可以找到每個元素可以互相合作的位置。 而在做分析的練習時,我會提供不同的元素讓學員們分組討論及調查資料,其中最翻轉的元素我想應該就是『蟑螂』了。 一般人聽到蟑螂的第一反應都是厭惡。但經過完整的分析之後,大家發現蟑螂在生態系中的重要功能,以及在我們生活中的多個領域:類神經機械,抗生素,中藥,化妝保養品(美白保溼),處處可見蟑螂的蹤跡,所以其實我們使用很多不同產品的時候,真的需要好好感謝蟑螂呢! 如果你想更透徹地了解樸門的設計方法和分析工具,歡迎加入 #樸谷工坊 的 #祖傳家園PDC課程,可以完整又有系統地學習到更友善大自然的生活。陪你一路找回生產食物、社群建立、永續健康的力量。 2022~2023|樸谷工坊 祖傳家園PDC|台東鹿野 活動連結 https://fb.me/e/4nPZR3bRl 滿滿的愛與光,祝福地球,祝福人類~ 作者:樸谷工坊 梁淳禹 / Parama
想像你是一隻小海龜,剛從沙灘裡的蛋殼中爬出來,一路上躲過了螃蟹和海鷗的掠捕,全速衝刺抵達大海,乘著洋流開始這輩子的第一次遠行! 然後你看到了一隻水母,於是張嘴吞下這美味的大餐來補充自己消耗的熱量,卻發現這隻水母怎麼也消化不了,卡在食道裡,無法再進食其他的食物,沒過多久,你就餓死在海裡了。 你吃下去的這隻水母,其實是一個透明的塑膠袋。 【千年的存在,只有二十分鐘的價值】 每一天,都有許多上萬年歷史的生物遺骸被開採出來,這些生物遺骸經過了高溫、高壓及時間的交互作用,變成了石油。其中一部分經過提煉,變成塑膠的原料,當這些原料被加工,就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用的各式塑膠產品,從此刻起,它又會在地球存在至少上千年。 可是在塑膠長達上千上萬年的前世與來生歷程中,真正被人類使用到的時間,可能短得不可思議。 例如先前那隻小海龜吞下的塑膠袋,有可能是一個夜市裡裝香腸的袋子,從裝進香腸到被丟到垃圾桶裡,有可能還不滿二十分鐘,然後我們就把一個可以持續存在上千年的東西,丟棄不用了。 塑膠產品幾乎都同時具有生命周期長,與使用時間短的兩種極端特性。所以我們每天使用的塑膠產品,有太多都沒有被重複利用,就被丟進垃圾車,接下來只有兩個去處,一個是被送進焚化爐,變成空氣中的一陣煙;或是被埋進垃圾掩埋場,然後最終被沖刷進入海洋裡面。 【布尿布與紙尿布】 知道塑膠可能造成的問題後,在寶寶出生後我們義無反顧地使用布尿布,因為市面上的紙尿布,大部分是塑膠做的。而家中三個孩子加起來,我們換了超過一萬五千片的尿布,如果這些尿布全部都是紙尿布的話,層層相疊,可以疊到675公尺高,相當於101大樓的1.5倍高度呢! 但在大兒子出生之後,兩隻寶寶帶來的混亂,以及堆積如山的尿布們,尿的來不及洗、洗的來不及晾、晾的來不及乾、乾的來不及摺,摺好之後不到半天又被尿溼了。無限循環的尿布地獄讓我們身心俱疲。終於在無數次的崩潰之後,我妥協去買了紙尿布回來,在布尿布還沒有乾的時候使用。 剛開始使用紙尿布的時候,內心其實有非常多的掙扎,因為我們知道這對於環境會造成非常大的負擔。不過在加進紙尿布替補來不及乾的布尿布之後,真的讓我們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緊繃的生活有了放鬆喘息的空閒,可以放慢步調,更有耐心地與寶寶們相處。 我想這就是塑膠用品會讓大家如此依賴的原因吧,它們能夠讓人們節省許多的時間,如果運用得好,能夠改善忙碌的生活品質。 我們現在的塑膠問題,大部分是因為我們不經思考地濫用:把只要好好清洗整理就能夠繼續使用的塑膠,隨意地丟棄,然後每天再製造出更多的塑膠出來。這個心態,讓塑膠垃圾的量快速增加,同時流進海裡的塑膠垃圾量也越來越多。專家估計,到了2050年的時候,海裡面的塑膠就會比魚還要多了。 【生活中的石油產品】 除了塑膠之外,其實我們生活周邊,處處充斥著石油的身影。因為目前絕大多數無軌的貨運都要使用石化燃料,所以單單貨運一項,就把我們的食衣住行,生活中大部分的必需品都跟石油綁在一起了。 例如後們的早餐,有許多食材,及動物飼料都是從國外進口的;但不只這樣,還有像是平常我們吃的水果,身上穿的連鎖品牌衣物、身體清潔用品、還有生活中使用的所有塑膠產品,基本上都是從國外進口的,甚至連石油本身,也需要從國外進口呢! 不過就像先前說的,石油是上萬年前的生物遺骸,經過高溫高壓及時間的交互作用才產生的。所以在我們有生之年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如果有一天石油用完了,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石油的終結?】 在西元1953年的時候,美國有個應用地理學家哈伯特,提出了一個「哈伯特頂點」理論(又稱石油頂峰,Peak Oil),基本上就是說石油的藏量是固定的,前面我們開採的都是容易開採的,因此石油產量每年都在上升,但是某一天這個產量會到達最高點,接著就會開始一路下降,同時開採的成本也會越來越高,直到我們沒有石油可用。 而大部分的專家認為,全球石油頂峰大概在2007年左右來到,因此如果沒有意外,我們大概會在2030年的時候面臨無油可用的處境。不過在2010年左右,美國發展了頁岩油技術,從油頁岩裡把石油跟天然氣抽出來,讓石油的產量變大,成本也變便宜了,所以大家又開始使用更多的石油。 但這其實沒有解決石油總有一天會用完的問題,只是把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時間往後延了而已。 【生活中的替代方案】 關於主流能源的替代方案,就交給政府跟各大實驗室去傷腦筋吧。但我們自己一樣可以有一些關於生活用品的替代方案。 我們家出門時,盡量自己帶著購物袋;如果買的菜有塑膠袋,會試著還給店家重複使用,若真的不行退還,那就留著在家裡重複使用;吃飯盡可能選擇在地食材,減少食物里程;生活的各種物資,都盡可能先找二手物品而不是買全新的,減少需求,能減少生產,如此可以避免許多的浪費。 所以,如果你手中有多的塑膠袋,試著延長它的壽命,盡可能使用他,會比購買新的環保袋 / 時尚的環保產品來得更環保哦! 原文刊登於 " 地球公民365 " 雜誌 小標:雞雞開始愛生蛋
文:Ellejana 自從一個禮多禮拜前,雞開始生蛋之後,我們有點納悶的是,喜歡生了一堆蛋再來孵蛋的母雞,為什麼每次只有單獨一兩顆蛋被遺留在雞舍的正中央呢? 是不是有些蛋被生在雞圍欄外面的草叢裡呢? 大人小孩們一直在草叢找著蛋,根本就像是復活節的活動,但是後來並沒有找到任何的蛋。 今天老公終於破解了這個謎一般的蛋蛋失蹤記,原來母雞群找到雞舍下方一個壓扁的紙箱,紛紛把身體擠進去這個紙箱把蛋生在裡面! 不知道是累積了幾天的蛋,竟然有 12顆 這麼多! 全家都因此超開心! (晚上馬上跟女兒一起做了蒸蛋來吃,真的很美味!) 原來母雞只是缺紙箱啊,補上兩個紙箱給母雞當成產房。 而近來的疫情升溫、各種人心惶惶的大環境,穩定的樸門生活節奏中,我們規律的每週在基地照顧菜園、建立生活設施。 每日照顧雞&煮飯後收集廚餘做成堆肥也已經維持了八年以上,這樣的節奏與其中的循環收穫,讓生活忙碌的我們,在樸門生活的節奏中感到更可以快速穩定自己的心,是陪著我們突破恐懼、不跟隨外在變化而不安的定心丸! 。 2021年秋天開始養雞,讓家裡的工作量增加許多,加上有三個幼兒要照顧,一開始養雞的時候簡直像是多了十多隻孩子! 毅然決然要真的開始養雞,也是知道了疫情期間蛋價即將高漲,雖然工作量真的有點大,但基於相信孩子們對於動物的愛與照顧力量,邀請孩子們一起加入照顧雞的行列,現在比較適應養雞的節奏了,雞群是孩子們每天的重點,每一隻都是孩子們又抱又愛的小寵物,還有幾隻有了可愛的小名。 【讓孩子跟隨的樸門生活】 課程場地也是親子友善的環境哦~ 若有需要帶著幼兒來上課的父母也可以與我們聯繫討論。 歡迎加入我們的課程與社群,將有一整年的分享與練習,陪你一路找回生產食物、社群建立、永續健康的力量。 2022~2023|樸谷工坊 祖傳家園PDC|台東鹿野 https://forms.gle/k33rZMFZaUghn1hy9 文:Parama 梅雨過後,台東的降雨量慢慢減少了,把水塔的水用光之後,剛好可以開始安裝濾水系統。 在樸谷基地的是利用貨櫃屋屋頂搜集的雨水,經過初期排放裝置把部分的髒水排放掉,然後有兩個出口:一個是無過濾的直接供給菜園用的灌溉用水,另一個是會經過過濾系統的飲用水。 裝好之後試喝的味道清甜,而雨水的溶氧量和含氮量都是比較高的,也沒有很多的氯,對人體是相對健康的飲用水。 這套系統是在泰國清邁 Pun Pun農場學到的,Pun Pun 透過這套系統每天供應超過 100人 需要的飲用水量。 雨水過濾系統的解說如下: 『小石頭』負責攔截大的懸浮物、『細沙』濾掉微小的雜質及部分離子態的金屬、『竹炭』吸附剩下的有機質,只要這三道過濾就能達到安全的飲用水準。 當然,就跟所有的濾水器一樣,這樣子的過濾系統還是需要更換濾材的。如果是天天使用,在 Pun Pun 的過濾桶因為很大,5年更換一次就可以了,我們的濾水桶因為體積較小,大概是2年就需要更換囉。 照片中有更多細節與設計圖,想學習更多,歡迎參考每一年的 台東班祖傳家園PDC 開課資訊! 這次上海的封鎖,揭露了許多現代都市系統的問題。從物流、糧食分配不均、集中式管理的浪費,以及最新的消息指出,化糞池系統也快要超載了。 城市是一個將居住成本外部化的場域,九成以上的物資來自於城外,同時九成以上的廢棄物要運到城外。 但其實,大自然裡沒有廢棄物,所有的東西都是在一個又一個的循環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果我們打破了大自然的循環,那麼就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才能取代這些角色的功能。 因此當我們打破了大便回到土壤的養分循環,我們就必須建造一大堆的設備來處理大便,才不會造成汙染。同時還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去製造肥料,才能補充土地的養分。 又像是土壤的循環:每一年都有大量的泥土沙石從山上被運送到海裡,這些泥沙最終會沉積在海底,隱沒入地殼下成為岩漿,等待著下一次的造山運動才重回地表。 但我們為了開路,阻斷了泥沙前往海裡的路徑,因此每一年我們都要想辦法修理坍方的公路,而另一方面,因為沒有這泥沙的補充,所以海岸線年年後退,使得我們的國土一年比一年小。 這些,其實都是我們打破大自然循環的代價。在現行的系統裡,這些問題看起來都是問題,但如果我們能仔細觀察,用自然的角度去思考,就能找到一條與大地之母合作,相對輕鬆又永續的道路! 那麼糞滿為患的問題該怎麼解決呢?首先要確保有足夠的碳資材,然後請參考上一篇堆肥廁所的文章就可以囉! 左:馬桶不是只有陶瓷一種材質的,在菲律賓的堆肥廁所,因地制宜,利用當地的泥土混一些水泥後,用土做成馬桶。形狀則是上窄下寬的圓筒形,這個形狀是考量猛烈的拉肚子,也不會讓大便噴得馬桶到處都是。 右:在樸谷宜蘭基地時期的馬桶,有朋友參考德國的乾溼分離馬桶缸後,幫我們燒了一個陶的馬桶缸,上面還有可愛的小金魚圖案。 作者:樸谷工坊 梁淳禹 某一天,我們家的馬桶裡,有一隻蟋蟀在唱歌。 牠不會游泳,所以不是在沖水馬桶裡唱歌,而是在我們家的堆肥馬桶裡,一直大叫著想要出來。 這隻蟋蟀是怎麼到我們家的馬桶裡的呢?這故事說來有點長,得從我們還住在宜蘭的時候說起。 當我們剛從台北搬到宜蘭的時候,E已經懷孕了,但準備入住的老房子,馬桶在一個高起的台階上,所以她得挺著肚子上廁所,很不方便。於是開始收集舊棧板,跟朋友一起努力拆解棧板,挑出能用的部分釘成馬桶箱,在箱子裡放個桶子,然後去收集稻殼來覆蓋,就是一個可四處移動的堆肥馬桶了! 後來我們在居家生產的時候,這個馬桶還被移到屋內,讓E可以不用離床太遠,就能夠上廁所。在待產及坐月子的時候,非常方便呢! 後來我們搬到了新的基地,除了一間鐵皮屋之外,什麼生活設施都沒有。所以我們又自己蓋了一間堆肥廁所,並且設計了新的馬桶系統,可以更方便把堆肥的提桶取出,更棒的是有燒陶的朋友贊助了一個乾溼分離的馬桶缸,所以我可以直接把尿液排到土地裡灌溉加施肥,桶子只需要收集大便,沒有了液體造成缺氧環境後,桶子更不容易有臭味了。 最近搬到台東的租所,裡面有整理好而且高度正常的沖水馬桶,以及沒有很多蚊子的浴室跟廁所,對於要帶兩隻小寶寶的我們家來說,是一個相對輕鬆的環境!所以我們重新恢復使用沖水馬桶的習慣:把入水箱的水龍頭關掉,用接起來的洗澡水沖馬桶,並且把可以化於水中的衛生紙丟到馬桶裡。 但是用了兩個星期之後,突然有一天馬桶塞住了!怎麼沖都下不去,讓整間浴室都臭氣衝天,甚至如果門沒關好的話,臭味還會飄到廚房,就算用了通馬桶的工具也沒有改善。認真檢查管線之後,發現是先前的房客把化糞池的通氣孔給埋住了,溢水孔也堵住了,導致化糞池內的壓力過大,所以大便就下不去了。 我發誓,這輩子我再也沒有一個時刻比那個當下,更懷念一個簡單就是美的堆肥馬桶了! 所以三天後,我們家就變成兩個馬桶了!沖水馬桶只能拿來尿尿,大便及所有的衛生紙都得進入趕工出來的堆肥馬桶! 我們用收集來的稻殼、木屑及落葉來覆蓋提桶裡的大便,等提桶差不多八分滿的時候,再拿到一個大的耐酸鹼桶裡放著,定時透氣及攪拌,等最後一桶大便進到耐酸鹼桶後,再等待六到九個月,當所有的大便、木屑都變成鬆軟的黑褐色土壤狀態之後,這桶堆肥就準備好了! 所以這隻在馬桶裡唱歌的蟋蟀,就是在那天下午我收集落葉的時候,跟著落葉被我帶到桶子裡。忍耐著跟樂樂的大便相處了一下午,終於受不了了,放聲抗議。於是我便帶著桶子出門,讓牠能夠跳回草地上,重奔自由。 【肥水不落外人田】 我想應該很多人聽過「肥水不落外人田」這句諺語,但這到底是什麼意思,不曉得大家清不清楚呢?肥水指的是水肥,也就是人的尿液及糞便。古時在中國的大城市中,因為沒有化糞池,所以上廁所時都會收集在桶子當中,再交由鄰近的農夫當成肥料,補充地力使用。而農夫也會帶些自家的農產品作為回禮。因為是能補充地力的重要資源,所以大家都會選擇自己熟悉的農夫的桶子上廁所,這就是肥水不落外人田的意思。 一直到現在,中國地區還是有些農村是保持著從廁所挑糞去澆肥的習慣,讓糞便中的養分能夠透過土壤裡的微生物,重新回到大自然中的養分循環裡。然而因為糞口傳染疾病及寄生蟲的風險,現在大部分的國家已經明文禁止使用人糞作為肥料。對於傳染疾病的控制成效來說,的確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但另一方面,這其實也打破了大自然的循環,讓我們必須要花費更多的成本去處理變成「廢棄物」的排泄物,以及重建土壤的肥力。 那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讓我們安全地利用糞便當做肥料呢? 有的,如果我們能了解這些致病菌及寄生蟲的習性,就能夠最大幅度地減少疾病傳染的風險。 【讓糞便重回自然的循環】 第一個解法是時間,這些致病菌及寄生蟲都是要在宿主身上才能繁衍。所以如果我們能避免他們接觸到宿主(通常是人),那麼過一段時間之後他們會因為缺乏營養而死亡,通常這段時間是三個月,不過時間拉得越長,就越安全。所以平常我自己在做的時候,會放至少半年以上再使用。 第二個解法是溫度,因為致病菌及寄生蟲都還是生物,所以我們可以透過高溫來殺死他們。這裡的高溫是相對於體溫而言,所以只要溫度在攝氏50度以上,持續一天的時間,就能夠殺死這些致病源。 第三個解法是透過其他生物來把他們吃掉,因為這些致病菌跟寄生蟲都有針對性,所以對於非人類的生物而言,他們就不再是致病源,而是食物來源了。古代的中國、日本及韓國都有一個有趣的廁所設計叫豬廁,基本上就是把廁所蓋在豬舍旁邊或是上方,然後大便出來直接讓豬吃掉,並且在豬舍裡放入麥稈或稻草,混合豬糞之後,就成為很好的堆肥了。一些漁家甚至會做兩層保險,豬廁的下方是魚池,所以豬糞再成為魚的食物,最後人吃魚,這樣子絕大部分的致病菌跟寄生蟲就被豬跟魚的消化道給殺死了,還省下了不少飼料錢呢! 但其實豬跟人是有許多共通疾病的,所以透過豬廁養出來的豬,有很大風險會有寄生蟲在豬肉裡面,這樣子人吃下去之後,仍然會致病。因此最適合的生物其實不是豬,而是一些跟人的演化上沒那麼靠近的生物,例如蚯蚓。 在峇里島,有許多的飯店,他們的化糞池裡都養了許多的蚯蚓,這些蚯蚓以人糞為食,把裡面的致病菌跟寄生蟲都轉化成蚓糞,我們再拿蚓糞來使用,就非常安全了! 第四個解法,則是要選擇使用對象。如果心裡還是有疑慮的話,那麼在使用人糞做成的堆肥時,盡量以觀賞用植物及果樹為主,避免放在食用部位會與土壤直接接觸的作物,例如根莖類作物和葉菜類,這樣一來,我們就不用擔心吃下去的食物,會傳染疾病囉。 【其他種類的堆肥廁所】 今天我們介紹的堆肥廁所是靠好氧菌幫忙分解的堆肥廁所,除了我們家使用的有密閉儲糞槽形式之外,還有一種是開放式的儲糞空間,這時候就要注意遠離生活使用水源,以免污染了水源,反而讓疾病傳染開來。 另外還有一類是厭氧菌分解的堆肥廁所,這種廁所的儲糞槽是完全密閉,裡面幾乎沒有氧氣,大便透過厭氧菌分解之後,變成沼氣,可用來煮飯或發電,在許多國家其實都有利用大便產生的沼氣來煮飯的技巧哦。 【堆肥廁所使用注意事項】 因為堆肥廁所是透過大量微生物幫忙分解,所以如果在服用抗生素的人,最好不要在堆肥廁所大便,以免殘餘的抗生素把我們廁所裡的微生物都殺死,那大便就沒有微生物幫忙分解了! 另外,如果是希望能把大便當成堆肥使用的話,要避免塑膠進入堆肥廁所中,以免塑膠釋放的環境荷爾蒙,會透過堆肥影響到我們的作物。而許多的西蘗,其實都會有多餘的劑量隨著大便排出,所以如果不想要這些化學物質進入菜園的話,在服藥期間,最好也不要使用堆肥廁所哦。 原文刊登於『地球公民365』雜誌 文:Ellejana 從2021 九月份起,在歷經了六年的樸門生活探索之後,我們終於決定讓動物系統進入生活中,在鹿野的家後方養起了雞。 先是和孩子們一起到處找小雞、一起去買雞帶回來、慢慢的在家裡的箱子照燈養大。然後和幾位朋友一起設計雞舍、幫忙把雞舍蓋起來,慢慢的讓小雞進去雞舍,和孩子們一起練習抓雞、清理雞舍、餵雞。 而雞長大了之後,迎來了雞的糧食不足、無暇分工照顧的調整期,慢慢的找出多久需要從外地拿廚餘、米回來給雞吃。 也得找出幾位我們外出教課時,可以來幫忙顧雞的朋友。 最大的挑戰是鹿野的生態良好,老鷹會抓雞去吃, Parama 和夥伴一次又一次地佈下天羅地網,雞還是會時不時地跑出來,總計有六隻母雞被老鷹咬死或帶走了。 而雞也真的成為了我們的孩子們,每天只要雞舍有些狀況,我們不分白天晝夜地去查看發生了什麼事。對孩子們而言,雞也是他們每天看守的範圍,還會常常抱雞、摸著雞,非常疼愛著雞雞們。 就在養雞的第八個月,我納悶著為什麼雞一直不下蛋,以一個樸門老師的角度,不就是應該想辦法讓雞生蛋嗎? 正快要等不下去了,想要大改特改雞圈結構時,公公突然在昨天發現,雞生了兩顆蛋了! 長年有養雞經驗的公公說,他認為是因為雞的活動度很高,加上幼年時期吃得不夠營養,身體的營養不夠、脂肪太少,下蛋的時間比一般的蛋雞來得時間晚上一倍。 但我也發覺自己原來還留著一點點的「資本主義的傾向」,希望養了雞就要有勞有獲,一直沒有生產蛋的雞難道就是沒有用的嗎? 養雞只是為了吃蛋嗎? 我們是不是吃了太多的蛋了呢? 我們要怎麼再努力提高豆類的種植比例呢? 我很慶幸我們一家能慢慢等雞生蛋,才讓我看見更多「蛋很容易取得」的背後,是多少的動物福利受損、以及人類因此不容易加以珍惜所吃到的蛋。 也非常感謝雞雞們下的蛋,真的很健康、好吃,雖然數量仍然不多,我們也不想給雞更多的壓力,只要幾天有收到一些蛋,就能讓我們覺得非常的幸福! 你呢? 也很想養雞嗎? 若想要重建生產食物的系統,仍建議是先讓植物系統開始,等生物間的互動穩定後再讓動物系統進入。 更多的學習,歡迎加入我們的課程與社群,將有一整年的分享與練習,陪你一路找回生產食物、社群建立、永續健康的力量。 2022~2023|樸谷工坊 祖傳家園PDC|台東鹿野 報名請至 https://forms.gle/k33rZMFZaUghn1hy9 ---------- 樸門是一個由人為本位出發,但試著讓人重新回到自然中的生活設計。所以我們在課程中做了許多嘗試,讓大家在學會各種理論和技術的同時,能夠與『人』共處。 因此我們每次上課,都會花至少三分之一的時間,讓大家有各種互動和交流,藉以促進社群的建立。同時我們也會透過各種人際樸門的課程設計,協助大家跟自己和解,跟他人溝通。 最終希望能夠讓大家在主流社會中,找到能支持彼此的夥伴,才能更有動力在舊有的生活模式中,持續嘗試永續的生活方式。 左:家裡的蛋。 右:蛋商的土雞蛋 家裡的蛋能量的集中度很高,吃了很有精神。 然而每一種雞生的蛋都應該被好好珍惜,我還是會去蛋商買蛋吃,但會抱持著更加崇敬的心去看待。 然後一邊慢慢地增加食物的自給率。這兩件事情沒有二元對立,永續路上請記得讓自己走得輕鬆與開心點。 家裡的但比較小,而且蛋殼非常的厚,不容易打開。
對照著蛋商的土雞蛋,竟然能生出這麼大的蛋,稍微能想像出蛋商的雞,生長的環境與方式了。 左:當我們剛搬到宜蘭,廚房尚未建置好的時候,我們就在角落搭了一個火箭爐,三餐都得靠它來完成。 右:在生態村生一次火,都需要充分利用。所以我們同時用來取暖、加熱早餐跟烘寶寶用的尿布。 樸門小盒子:
今天要介紹的樸門設計原則是『儲存並使用再生能源與資源』:這是一個我個人非常喜歡的樸門設計原則,當我們用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就可以發現身邊有許多天然的能源和資源,像是太陽的光和熱能用來照明和加熱,或是雨水能被儲存下來當成生活用水。 又像是昨天討論的主題,就是用每一年都能夠重新生長的樹枝,當成我們烹煮食物的能源,所謂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柴的重要性是第一位,這可是老祖宗就知道的智慧啊! 關於碳排放的計算,有人會擔心燒柴會製造的碳排放,是否會大於用電的碳排放。 基本上這需要依情況而定,像生態村的薪柴,通常是復育造林,然後有計畫地為了整體林相健康而疏伐的木頭。 而我們自家的薪柴,來源有三:鄉公所修剪下來的樹枝,果樹修剪下來的樹枝,以及基地上的先鋒樹種 (銀合歡、血桐、構樹)。所以整體造林的碳封存是遠大於碳排放的。 再來是空氣汙染的考量,基本上這就是為什麼會設計火箭爐的原因:希望能提高燃燒效率,減少不完全燃燒所造成的上呼吸道問題。所有的黑煙都來自於燃燒不完全,因此我們持續改進煙道設計,提高燃燒效率,甚至利用木氣爐的二次燃燒,盡可能減少煙的產生哦! |
關於作者Parama & Ellejana 的文字分享。 文章時序
February 2023
文章分類
All
|
Services |
Us
|
SupportEmail: [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