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谷的故事 - 10 文: Ellejana.(E)
0 Comments
#樸谷的故事 - 9
#PDC課程全台開花 文:Parama 從澳洲上完師訓回台灣之後,我們感覺到被充滿了電,腦子裡有滿滿的教案,磨拳擦掌,準備要向全台灣廣播,讓所有人都認識樸門的好!還約了師訓的法國同學,說好如果開課的話,她可以共同授課,分享她擅長的海洋永續,把更多元的樸門觀點帶給台灣的學員! 但是第一次的PDC招生人數不到開課的門檻,所以只好把全新的教案,放到高雄第一社大的課程裡,不論是帶著學員一起演戲 (認識生態網絡),在校園裡到處挖土 (透過五感認識土壤),或是跟一群中年男女一起在草地上玩鬼抓人 (認識堆肥元素),還有一起用自製的紙卡設計桌遊 (認識社區貨幣),大家都玩得非常開心。 接著是在金崙開辦的PDC,是我主帶領的第一場PDC。就算已經有了許多工作坊及社大的開課經驗,但是要自己一個人帶完兩周的PDC課程,其實開課前我非常緊張,每天下課之後,腦子都是空的,那時完全可以理解,為何 Steve 在帶課時,晚上都不談公事,因為必須讓自己大腦關機之後,隔天才有辦法用更好的狀態,隨時回應所有課程中的問題。 不過能夠開辦一場由自己主帶領的PDC,對我來說是非常意義重大的,那是把自己過往七年的所有學習與經驗,全部整合起來,成為一個系統。 更重要的是,自己對於自己的肯定。 再接著,壯圍的綠領計畫邀請我去幫忙分享樸門在農業面向的應用,計畫主持人是之前在台北客家社大的學生,一路在壯圍耕耘,所以接到邀約,我二話不說就答應了。而且在綠領也認識了非常多對有機農業,及地方創生有熱忱的人們,每次上課都非常開心。 在高雄第一社大與壯圍綠領的課程學員,都是已經進入職場至少十年,或是實際在從農,所以大家對於能夠用生動又白話的方式學習永續,都很重視。也因此,我慢慢地在課程中加入更多實作,因為透過身體來記憶,效果更久。 經過了綠領的合作之後,我也在壯圍十八島開辦了全新型態的PDC,那是為了讓農夫或是上班族更方便參與,而設計成一個月上課兩天,每次有一天理論課及一天的實作課,中間一整個月可以慢慢地消化和思考。 緊接著是共好生活合作社也邀約開課,要結合鳴響雪松系列書籍的祖傳家園概念,透過樸門的設計方式,協助大家設計自己的家園。所以我們在東勢一起合作,開辦了第一屆的祖傳家園PDC課程,與來自全台的學員,一起顯化自己的家園。 課程人數在變多,代表永續的種子更多,就更有機會讓永續的價值觀,在生活的各個層面發酵。 同時,在東勢的祖傳家園PDC開課,也成了我們在台東基地自己開課的契機。 待續... to be continued … #樸谷的故事 - 8
#被移植的基地 文:Parama 把照顧了兩年多的宜蘭基地放下,全家搬到台東來的過程,其實就像是把一株正在準備成長的小苗,從土地裡拔起,塞到盆栽中,搬到一個完全不熟悉的氣候與土地。 沒有母樹的照顧,沒有相互支持的聚落,往來的都不再是熟悉的人。環境要自己適應,收入要重頭開始,機會要自己去挖掘。 剛搬到台東的第一年,我丟了一些自我介紹到不同的單位,包括學校單位、社區大學、以及一些在社企時認識的朋友。後來有機會在 #孩子的書屋 跟 Steve Cran 一起帶領一期的PDC,在台東社大試著複製客家社大的課程,然後也在 #均一中小學 兼任農耕課的教師,跟住家旁的 #永安國小 也合作了幾次的工作坊。 不同的開課經驗,其實都讓我學習到很多: 跟Steve合開的PDC,我們是連續6個周末上課,對象是書屋的老師們。我必須承認,書屋的老師都非常讓人欽佩!他們盡心盡力地跟照顧孩子的課業、家庭及生涯,周末本該是他們休息的時間,還是盡可能地來參加PDC。 不過連續將近50天無法休假,對於老師們是一個難以負荷的重擔。這也讓我重新思考課程安排的架構,該怎麼讓更多台灣的受薪階級,也可以方便地來上樸門課呢? 跟台東社大的合作,來的學員很少,移居者居多,幾乎沒有在地的鄉親來參加,但有來的同學,幾乎都參加了從理論,設計、實作到人際樸門的三期課程,大家也都變成很好的朋友。 但是無法跟在地社群連結,這件事也困擾著我。因為如果想要從社區開始改變,在地居民的參與是非常重要的,但人際網絡幾近為零的我們,要怎麼跟在地建立連結呢? 在小學的合作,其實讓我知道孩子們是非常適合來上樸門課的!孩子們透過與土壤、與植物的接觸,每一刻都會有新的發現,而且用實際的工作來練習數學的加減乘除,或是學習種植過程的生字,因為自己親身經歷過,因此他們學習的速度都很快! 不過學校單位的預算非常有限,接學校的案子,真的是抱著服務與回饋的心態,但離養活一家人,還有一段距離。 後來聽到Rosemary 在澳洲要開樸門師訓的時候,我心想時候也差不多了,若是可以透過開辦PDC,一方面可以更有系統地把樸門的課程推廣給更多人,另一方面學費的收入也會穩定一些,因此想辦法讓孩子留在祖父母家中,我們就飛到澳洲去上課了。 不過,上完樸門師訓之後,情況真的就此好轉了嗎? #更多的故事分享、家園建立歷程學習 #樸谷的故事 - 7
#紮根於台東的開始 文:Ellejana. 時間回到2017年12月,以及進入 2018 年。 搬進鹿野小房子之前,其實我自己有很多的期許跟想像。在宜蘭所居住的幾年內,我們嘗試了蠻多不同型態的生活系統,也從經驗中感覺出來,哪些是自己對居住環境的要與不要,譬如: 我希望在家裡的廚房和浴室中,可以沒有打不完的蚊蟲,能讓我在安在的狀態下,慢慢地煮飯、上廁所和沐浴或泡澡。 我希望重複使用洗碗水、洗衣機的水來澆灌菜園,讓缺水的台東環境在種植上更能提升灌溉率。 我希望仍有機會使用堆肥廁所,因為人的排泄物真的是很營養的東西,若知道正確地堆放方式讓糞便熟成滅菌,就可以拿去種植果樹用。但若排列物放錯了位置馬上就是人人嫌惡的廢棄物,還得人力財力去處理,想一想真不是最聰明的作法。 我希望仍有機會練習種菜,也不知道為什麼,很可能是 #阿納斯塔夏 曾說過的,人只要能夠多吃自己種植的作物,身體力量可以更飽滿、更開心。而剛好房東也願意讓我們在草地嘗試種菜,就算是因為孩子還小,空檔有限的情況下,還是一點一滴的嘗試種這種那的,陸陸續續也吃過自己種的各種春夏秋冬的作物。 還曾經在小房子旁搭建了巨大的豆棚,因為土地上堆過成熟滅菌後的大便堆肥,因此長出了翼豆森林,滿滿的收成量,在當時這些作物滋養了我們好多好多,還能分享給鄰居吃。 到現在孩子長大了,他們都還記得曾經在小房子旁邊種出的作物是什麼,自家的作物也會讓孩子很喜歡吃,包括茄子、紅蘿蔔、蔥等等的,一般孩子很討厭吃的食物(一直吃到不好吃的,孩子就會失去對那一樣蔬菜的興趣)。 。 也在這樣的祈禱下,鹿野小房子不知為何這麼巧 ... 的確有一個壞掉的化糞池系統,因此現代化馬桶吃不進大便和衛生紙,所以P和朋友快速做出了大便用堆肥馬桶後,廁所儼然變成了 #雙馬桶形式,現代化的馬桶是用來尿尿的,還剛好可以讓糞便堆肥桶做到乾濕分離。 而也因為廁所的洗手台下方漏水嚴重,乾脆放了個水桶以及加上孩子們的洗澡水,#重複利用浴室的洗手水浴盆水沖馬桶。在宜蘭所累積的簡樸永續但相對勞動的生活經驗後,來到鹿野小房子(相對現代化 vs. 勞力和蚊蟲量減低)的生活階段,是比較好適應的,若是一下子要搬進全現代化的房舍之中,我想當初也會很不適應。 。 幾年下來更體會到,有土斯有財,有土就可能種出食物。當然,我們也想要有自己的一塊地。 當地的朋友們也提供過好幾個選項,到處看地、尋找跟地主合作的可能性,然而後來都無疾而終了。 除了深深感慨也了解目前台灣農地的價錢哄抬狀況,都是因為外資炒地皮所導致。 然而從宜蘭時期開始,我跟P的約定就是,不希望有憤恨謾罵的能量效應出現在樸谷的粉專。自 2017 年我開始了聖火傳承的靈修學習之後,我很清楚知道,帶領人們活出快樂、愛、光的生活,必須要自己先活成這樣、分享這些,才真的可能帶領人們走向美好的未來。 而謾罵跟怨念永遠不行帶著人走得長久。 但想要在日常中實踐這些,卻又看著生活中所有的不容易,孩子幼小、樸門的推動到了台東只能微微發散,P接了兩期在台東社區大學的樸門課、永安國小溫校長也給了好多機會給課、朋友家旁的一些案子,收入都是不高,也讓P有一個深深的自我否定:「台東不要我的課、台東不歡迎我」的結論。 。 然而神看似關上了門,一定還會開啟很多的窗。 我開始嘗試對外分享:孕產的陪伴、身心靈能量工作、空間能量風水等的服務。孩子晚上睡了之後,我每天一點一滴地耕耘著樸谷和我自己的網站(ellejana.wordpress.com)與粉專(當初是 #溫柔生產在台東 ,現今是 #金光天堂地球種子搖籃、 #靈性陪產員)。 每日和P自己帶孩子的我們,一直是用瑣碎的時間去回訊。 但有了完整的網站資訊,就能在有興趣的人詢問時,先請他們看網站再約時間討論。 我也開始在台東舉辦溫柔生產分享會、身心靈工作的分享與擺攤、女人圈的帶領等。 其實回看當時,其實每一種對我都是新的嘗試,然而因為都是自己想做的,也挺有熱情的。 。 在P落入日常的育兒中&教學機會變少後,他陷入了很長的憂鬱期,情緒有更多的不穩定和絕望,幾乎震碎了我們的關係和家庭。 我知道樸門的發展受困了、知道我們會有一塊地但卻一直找不到,還看不清楚神給的方向在哪裡。 然而因為吵得很兇,關係就像是打上了死結,我希望暫時不要再跟P共事了。我放掉了樸谷的粉專與網站經營,把樸門的經營和行政工作都放給P,就讓P用自己的方式去傳達他想說的。 神看似關上了門,總會再幫人開啟好幾扇窗。 我一直去問自己的靈魂,為什麼想經歷這樣的低谷與困境? 而內在的聲音很清楚,就算撤離了宜蘭基地,就算在台東好像沒有樸門課程的推廣可能性,然而仍想繼續嘗試樸門教學,這樣的歷程,其實是我們的自我探索,不為了他人。 身份開始多元發展的我,2018/ 06 先跟隨萬美麗助產師和陪產夥伴們前往溫哥華,參與 DONA International 國際陪產員&生產教育培訓。同月月底,我和P一同前往澳洲藍山樸門協會,參與樸門教師培訓認證課程 (Permaculture Teacher Training Course in BMPI / Teacher - by Rosemary Morrow, Lis Bastian )。 當時其實有親友的阻擋,認為我們做的事情已經夠冷門了,「不該苦了孩子、孩子這麼小不要再玩了,找份穩定工作吧」,連我自己的母親都叫我去考公職... (如何放掉家人的評論跟期待,也是永續家園路上建立者,經常會遇到的課題)。 所幸我一直都不是一個跟隨主流的人... 我認為,若在樸門或任何服務發展上不受歡迎,那就精進自己的專業、宣傳方式、自我狀態。有了沈潛和休息,才有崛起的機會。如何長紅,就得看天時地利人和了 選擇在人生低點出國進修、看看別人怎麼教、怎麼呈現,想想該怎麼發展出自己獨特的道路。就拿樸門教學而言,每個教師一定都會發展出個人特色的課程,而我們的又是什麼,怎麼樣不學別人、不因為別人說要教什麼怎麼做而做。 現在回看,當初走出去看看的決定,帶動了很多轉機。 走出去的同時,也拆毀了很多的舊思維,一些認為沒有解法的事情,也都有了轉機。 我也在這樣的移動,在澳洲機場靜心的時候,認出了自己的靈性帶領師傅,返台後拜師 (2018/07) 。 爾後在人生路上,她引領我去做我來地球該做的事,在極度絕望的時候、覺得被神遺棄的時候,能有求救的對象、穩住自己的力量,減少自我毀滅的負面想法。 。 2018年 8 月,我走入了聖火傳承靈性老師的訓練(2018/ 08- 2019/ 06),與神性母親的力量開始合一,我沒有回頭地必須練習在日常中帶領自己、進而是家人,然後才可能去帶領他人。 漸漸地,我沒有想再花時間去鑽研P的內在世界到底出了什麼事,我們開始了長長的婚姻諮商,我放下了很多對他的批判,也因為要走出家庭去開課了, #浴光之路 的課程帶領也讓我一直重新整理、擴展自己。 。 自 2015 年開始跟伴侶孩子一起的永續家園探索歷程的經歷,讓我更容易理解、去陪伴走在家園路上的夫妻和伴侶,還帶著孩子的其中更加不容易。而其中的不容易,歷程之不容易、以及因此有機會去穿越的舊結構, 也總是有機會讓我去看看自己的心,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然後有計劃地去執行。 好好的生活,一直是樸谷的初衷,也是我跟自己的約定。 #更多的故事分享、家園建立歷程學習 #樸谷的故事-6
#化悲憤為力量 告別宜蘭基地,前往台東。 文:Ellejana 氣候變遷所帶來的災害,對我而言曾經只是書上電影中的名稱。 因此我自己其實一直都沒有很清楚在自然災害中的人,所感受到的是什麼。 直到 2016, 17年 ,在宜蘭所經歷的兩次大颱風,幾乎吹毀宜蘭基地。 。 2016 年 9月 26日,宜蘭的穿心颱梅姬直擊。 因為雨量太大,宜蘭基地的生態池水滿了倒灌出來,基地的資材室被水淹著,加上石頭樹幹飛到屋頂上不斷作出聲響,外頭的小樹紛紛倒下,能飛的東西都飛走了,初步看見基地放上土牆有些毀損、朋友 Leon 精心製作的窗框也被吹掉掉了兩個,因為外頭全濕而且風雨超級大,連人都快要無法站立,所以無法煮飯、連走出去廁所都有困難。 那天中午時接到鄰近合群農莊張大姐的電話,叫我們撤離基地到合群。 只有五分鐘的車程,我們卻有點猶豫,因為有點擔心開車的時候被正在飛的樹幹打到。但查看颱風動態後,得知了下午的風雨會比中午更大。 快速打包兩隻寶寶跟行李上車,這一段路的感覺讓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那是一種快要被大自然帶走的害怕,就算有著十年登山經歷,我很少這麼這麼害怕大自然。可能是因為有了孩子們,擔心著自己無法將孩子們保護好。 風雨中抵達合群,張大姐家的鐵門已經拉了下來保護屋體。我們在屋外叫喊,張大姐和方大哥開了窗,說是車子停在騎樓後趕快從窗爬進去,方大哥幫我把兩個寶寶都先從窗戶接了進屋,然後我們再爬進去。 進屋後,仍然看起來驚魂未定,張大姐開始拿出食物餵食我們,還記得是她自己做的小饅頭、芋粿和豆腐乳,心神安定下來後,腎上腺素也分泌完了,我們累得只能睡覺,也在張大姐家待了一夜才回去基地。 回去之後,看著許多建立好的土牆、設備都吹毀了,四處都噴灑著土。 慢慢地鼓起勇氣開始整理、清潔現有的,慢慢修補損壞的部分。 然而颱風之後,淹成護城河的資材室(我們居住的房子)造成了行動上的不便,而且淹水連續了三個月,我開始思考著這麼大的濕氣對於身體的影響,如何用火元素(暖爐)改善,並且要烘乾所有的布尿布,真的需要暖爐的協助。 。 幾個月之後,地主突然說要約聊聊,說租期可能要從五年縮短成三年, 我們先是感到震撼,也許地主不太清楚我們在宜蘭基地做了什麼,我們努力做了簡報呈現給地主看。 雖然她是支持樸谷的,但是理念的差距還是蠻大,她認為我們做的大型堆肥廁所是非法建築應該拆除、也建議我們要搬走。 後來才知道,因為地主有某些因素要賣地。我們先是在震驚中過了好幾天,那個以為是一輩子的家園的地方,要因為資本主義所追求的要被賣掉了。當下,我只覺得自己輸給了資本主義。 那還能住多久、還要投入多少? 我們還是不想放棄親手和志工所建立的一切,甚至開始徒手做土方調整,希望改善生態池的排水狀況,讓宜蘭基地更能應對下一次的風雨災害。 然而過了一年,更大的自然摧毀力量來了。 。 2017年7月29日,尼莎颱風從蘇澳登陸。 再次的停電、聽著窗外的狂風及各種碰撞聲中,也只能放下心中的擔憂,全然接受大自然的清洗,靜心祈禱後,在燭光中漸漸睡去起床後,面對滿地瘡痍,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不就是我們去年遇到的情況嗎? 但相較去年,今年因為有好友們的鼎力相助,挖好了一條效率超高的排水溝,所以早上起床後,門前沒有護城河和小魚了。 緊急呼叫了阿公阿媽來支援也幫忙顧孩子,整理了一個上午,總算稍微整理到可以生活的程度。連續兩年在颱風來時,都得收拾好一陣子,說不累是不可能的。但是轉念一想,正因為近距離感受過颱風的威力,所以我們才更希望能夠建立一個永續又充滿韌性的生活系統。 身在台灣,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年輕島嶼,除舊佈新的能量 - 颱風、地震、甚至海嘯、火山活動 - 會高頻率地交替發生。而我們有幸能夠有機會嘗試自己設計、搭建的生活系統是否有足夠的韌性去面對颱風。 2017年 9月,就在P也上完了浴光之路後,台東金崙德籍聖火老師 Sam Yun 幫忙我們確定了,我們的力量之地都在台東,因此在充滿協助的情況下,鹿野的朋友開始留意,陪我們去感覺著能在台東落地的位置。 。 而所有投資在宜蘭基地長達兩年的心力、資本、建設,都可能無法再留下。這若不是濕婆神 Shiva. 的力量要帶走不屬於我們的,不然還是什麼? 這若不是重新歸零,還是什麼? 面對著要即將撤出宜蘭基地的事實,我們花了好幾個月去接受。然而孩子很小,如何將物品打包上車、搬到台東,其實這一趟就不是家人可以幫忙的了。 還記得要搬離宜蘭基地的時候,我們幾乎無法跟朋友說出口。 要離開的前一天才開口跟張大姐說我們要搬走了,她雖然不捨,只說了一句要離開之前的早上,先來拿些她親手做的饅頭帶著吃。搬到台東就沒有張大姐做的所有食材支援了,饅頭、豆腐乳、醬油、豆腐,還有滿滿的神性母親的愛。 然而,一輩子旅居各地的我,其實知道,台東會是我在台灣最後的家。 。 搬家大隊與鹿野當地的接應,也讓當初帶著兩個寶寶的我們,深深感激: 除了自家的一台車子之外,有另外三台車來幫忙搬家:苗栗南庄的魔法樂園村 Friday、雨馨和士修也另外開車來幫忙載東西、宜蘭的憲忠等,幾位大漢和女生們,一口氣幫我們從宜蘭搬到鹿野,鹿野的朋友大青樂天幫忙先打掃鹿野小房子,把伸入宜蘭的根深深拔起,我們真的離開了宜蘭。 也聽到宜蘭飛魚的來訊,說是地主在我們搬走之後,馬上就用挖土機鏟除了所有我們蓋的土牆、戶外廚房浴室和堆肥廁所等。 。 到了台東之後,一切都歸零了。 我們沒有工作與收入、沒有基地、也幾乎沒有人脈。 孩子們也還很小,需要很多時間來照顧。 我花了很多時間去體會,為什麼我正在經歷那樣的階段? 這個深深的低谷延續了長長的時間,它是機會還是地獄? 要怎麼繼續相信,持續做樸門推廣是有飯吃的、是對的? 神拿走了我們在宜蘭所建立的一切,卻也讓我真正去思考,自己是誰、想做什麼,不是為了什麼樸門基地的大夢,而是想要好好過著每一天。 就在鹿野小房子的旁邊草地,我們仍開闢著新的菜園、養土、育苗,在小房子建立著新的生活基地,重新利用著洗碗水來澆灌菜園。 很意外地小房子也沒有現代化的馬桶,就這樣繼續沿用了堆肥馬桶兩年的時間。 台東也有著跟宜蘭不同的氣候型態,在宜蘭需要治水、在台東需要找水。因此在種植種類、樸門設計的思考形態上,全然不同。 我也在靜心之中去祈禱,請靈性協助者指引我,讓我更知道自己該怎麼做。 現在回想起來,搬到台東之後,好像才是我臣服之路的開始,我才知道,原來我曾經這樣的侷限自己..... 也才看到自己可以如此的擴展。 待續中 To be continued …. #樸谷的故事-5 #如何活出快樂的永續之路 文:Ellejana 2016年的夏天,大約就是在稻米收割的那幾天,有另外一件讓我又驚訝又感動的事情,我懷了第二個孩子 Manoh Ram (M)。 當時的我,一邊忙著基地的建設、樸谷各種活動的攝影和宣傳、養育寶寶R(剛滿一歲)、還有因為草太多搞不定收割的稻米等,各種的人力經費吃緊,日子雖然單純但也有各種的不安。卻在這個時間點懷上了 M,我的內心充滿了惶恐慌張又不安,我不確定自己要怎麼照顧兩個孩子又身兼這麼多種的工作。 同時,心中當然也是感動萬分的,怎麼會有這麼勇敢的孩子,在當時來找我們。 。 M的胎夢來得很早,他在姊姊還沒有出生之前,就來到我的夢中跟我打招呼:夢中的我牽著他的手,一起站在高高有稜線的地方往下看一片平原,是一個很願意跟隨我的小男孩,大約三歲。我本來希望晚一點再生第二胎,但只能說人類的腦袋很習慣於計劃與緊抓並且從中去學習臣服,才知道,一切都有祂最好的安排。 M 有自己的生命計畫,他想要陪我們去經歷宜蘭基地初期建立的一切,他也是唯一一個在自家基地出生的孩子(小時小名是阿弟)。 懷了M之後,剛好是宜蘭基地長出更多色彩的時候。 樸谷陸續邀請了 Tammy / #唐敏老師、#Emma老師、#顏嘉成老師、#Steve Cran 澳籍老師,舉辦過厚土花園、土團、大型堆肥廁所、綠色戰士工作坊。 當聚集過來的協助者也越來越多,我的內在卻是知道的,其實這個基地有一個不穩固的力量,背後有個黑洞,像是一個伸張著要永續的極致主義。 。 然而,樸谷能夠承擔這些舉辦活動的成本嗎? 樸谷這個小小家庭,真的養得起一個樸門基地嗎? 樸谷能夠將這些創造出來的設施和菜園延續多久呢? 當有著外在的許多聲音告訴著,一切該是怎麼做的時候,其實事情就不流動了,而陷入了制約、陷入自以為是。 到底該先穩住生活、還是該追求一種莫名的期待。 生活中的辛苦,讓我們更知道該怎麼做出更好的決定。 日常中,我們執行著節能減碳、減塑、盡量吃有機食物的極致主義,極致主義帶給我們很多極端的想法和做法,但回歸到內在去問,若是照顧地球的方式並不能使自己真正的快樂,反而對大環境和人類的行為越行氣憤,一個忿忿不平的帶領者,要把人帶往何處呢? 。 而當時的生活也真的好辛苦,對外呈現也可能讓多數人認為:「樸門人就只能很窮、資源匱乏、拮据、一定要怎麼樣生活才是樸門才是對的」因此,靠近的人也真的有限。 因此,在懷著M的時候,探訪樸門老師 Steve Cran 創立的 #菲律賓巴拉望綠色戰士樸門田野學校。 他看著悶悶不樂的我問: 「Are you happy ? 」(你快樂嗎?) 我流著淚搖搖頭,當一個人要真的去接受「我真的不快樂」,原來真的不容易。然而這個接受的過程,才能讓自己轉向快樂的作法。 我希望自己的生活能更加永續、能夠影響人們也這麼做,但是我希望自己是快樂的,並且讓孩子也活得快樂。 那麼該怎麼做,我的心裡沒有答案,但是我的內在有一個很大的聲音,讓我在懷著M 38週的時候前往台東金崙,參加 ACC 第一區塊五天的訓練( #阿法氣顧問 / Alpha Chi Consultant ) 。 在接觸樸門設計的歷程中,我一直對於萬物的能量連結很有感覺,透過 ACC的訓練後,我所接手的土地和空間都開始協助著樸谷轉向透過第八脈輪的神性指引,一步步走向更快樂豐盛的作法。 爾後,我也將阿法氣能量風水慢慢地跟樸門的推廣服務結合在一起 。 2017 年春分,M 果然在陪媽媽上完ACC之後回到宜蘭,才啟動產程,順利在宜蘭基地出生。 。 接著馬上迎接 Steve Cran 老師的 #綠色戰士工作坊。Steve 的魅力和實作帶領,紮實地讓一群人去相信著實作才是王道、讓人把所學的知識真的轉成自己的技能。 他跟學生們將宜蘭基地開闢出了更多的菜畦,也帶著大家建造了鴨舍。在這些辦課過程中,我們同時體會到場地主辦的辛勞,照顧一個樸門基地的日常人力成本、場地準備等,付完了給 Steve 和翻譯的費用,幾乎沒有任何利潤給自己。 。 聽到這裡,也許有人覺得我們真的瘋了,都已經生了兩個小孩,辦的課程卻沒以任何利潤,還要繼續經營一個樸門基地,那麼生活費到底要怎麼辦? 永續生活的課程只能是一種公益性質嗎? 永續生活的推廣值得壓垮一個家的幸福快樂嗎? 樸谷其實沒有任何的家庭資助,撐得著這樣的公益服務多久呢? 這真的是自然法則中該發生的嗎? 我們該怎麼做才能夠迎接更大的豐盛,我漸漸明白,寧願不辦,也不願意再次地讓能量不平衡、生活也會因此不開心,我想要找回生活的平衡、找回當初的初心與動力,同時找到擴展樸谷光芒的方式。 這其中沒有二元對立,只有回到愛中的穿越。 而之後的轉折讓我們被推往深谷,深谷雖然不見底,卻可能峰迴路轉,讓我們看見黑暗之中,也有多元與美麗的可能性。 待續中,to be continued ... #樸谷的故事 -4
#宜蘭基地的開始 文:Ellejana 時間回到 2015 年 11月- 2016年中。 當離開了最後一個、也是我最喜歡的葡萄牙塔美拉生態村參訪 ,我的內在被充滿了電力,雖然旅行中帶著寶寶移動還是很累,卻對於回到台灣後的一切充滿期待,生命也因為那趟旅程變得簡單,物品變少、和伴侶一起照顧寶寶的節奏變得明確有默契。 我更向上天祈求,請給我們一塊可以自由發揮的土地。 讓鄰近相似理念的人跟我們可以開始討論更多的社群互助。 上天很公平,要什麼都急不得,祂都會照顧到。 才剛回到台灣,就接到一通電話。 一塊位在員山蓁巷村的土地,地主說能讓我們租用。我們想說先去看看,然而沒有什麼理由不接,除了看起來開墾的工程很浩大。 後來我的生命中,從小到大搬了三十幾次家的我,第一次將某個地方稱呼為我的基地。當初的我以為那個基地是我一輩子的家了,還不知道後面即將發生的事情,要將我推往哪裡。 當時竟然都沒有想過要投入多少成本,我們兩夫妻帶著一個六個月的寶寶在旁,跟朋友借了兩台除草機,我和P將寶寶托給朋友後,努力劈著 三分多的地,都長了超高超堅硬的芒草根/ 頭,汗流浹背地大略除草後,才真的看到土地全貌,那是一片很美的地,它很平坦、因為有一個很大的生態池,充滿水元素的流動能量。 住起來其實很舒服,曾帶給我很多美好的想像,然而我們預計要住的資材室的位置,在土地的最低點,生態池的位置反而比較高,那是一個很美的池子,旁邊已經有著大型鳥類的棲息地。 這個池子造成了颱風過後的洪水倒灌,讓資材室淹了水。 全面除草、清空資材室的物品、建立生活系統到搬遷進去,其實也大約花了七八個月的時間。 而同時期,我們接了兩分地的水稻種植,帶著幼小的寶寶一起去種水稻,跟著前輩原嵩一起練習補田埂、顧水、插秧、除草等,跑了一期的水稻種植階段,也吃到了自己種的米,那種感覺很高興。但是到現在我都還沒有搞清楚,當時的自己為什麼有勇氣一邊整理基地想搬入、還敢一邊接水稻田。 在基地的建設中,第一個蓋的就是資材室後方的堆肥廁所、弄了乾濕分離了系統,有了廁所之後,人們開始能在基地待得更久了。當時還舉辦了一次堆肥廁所工作坊、然後是土灶 Lorena stove 的工作坊,然後因為土地沒有牽自來水,努力將屋頂做雨水蒐集,將水引導下來水塔後,過濾做飲用和日常洗滌,然後還有淋浴間,也是用稻桿裹泥牆。洗澡水部分,也裝了柴燒熱水器。 當時我花了很多時間去思考,一個想要有永續家園的人,到底需不需要擁有土地,其實心裡沒有去擁有什麼的需求,人的生命,不就是什麼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嗎? 一個人需要的房子有多大、物品有多少? 一個人到底需要多少才足夠,能不能親身試練自己,並且從中更了解自己要的是什麼。我還記得,當時兩大兩小的衣服,我們只用了一個衣櫃,而那個衣櫃是去二手店買的黃檜衣櫃,雖然有點貴,卻因為很喜歡,到現在(2022)都還是我的衣櫃。 因為地主說能夠先租我們五年,五年之後可能再續租。 心念很單純的我們,以為就是這裡了! 到底什麼是永遠? 到底什麼是永續? 我的心裡在那個階段,還沒有什麼定論。 雖然當時的我們全無積蓄,每天還一邊顧著寶寶R,又是全母乳親餵媽媽的我,雖然能看著孩子一點一滴長大是珍貴的,每天的時間跟行動很被限制,也想跟工作夥伴一起將時間花在基地的建設,生活費只靠著在基地舉辦的導覽、工作坊、偶而外有邀請的演講、課程、分享會等,些許費用支撐著基地的建設和生活費,但並不是每個月都有固定的進帳。 回想起那段時期,除了辛苦、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我竟然還敢往前繼續走,除了頭殼壞掉,到底是什麼原因,我也有點搞不清楚自己了。 又加上一點點土地憤青的意味,很希望用力地做些什麼,背後也有個原因,是想要以這樣的生活,作為對於社會的叛變、對於社會不公不義的極力反抗。 然而我試著去回想,搬進去宜蘭基地住的時候的感覺,那時候,只要晚上一關燈,屋內真的一點光都沒有、屋外幾乎也沒有聲音,因為旁邊沒有鄰居、路燈也離我們很遠,這樣只有蟲鳴鳥叫被植物包圍的房子、又離鄰居很遠,其實是我這輩子第一次居住,而我其實蠻喜歡的! 慢慢地愛上了在宜蘭基地的生活,慢慢地對那邊有了很大的歸屬感。 而因為只有資材室裡的一個空間,寶寶入睡之後就得全面關燈,我和P都會開著小小的檯燈,慢慢地將生活的所有感覺寫成文章,還有看了鳴響雪松的感動,都張貼在樸谷的粉專上。那樣的簡單和純粹,除了沒有錢的擔憂之外,也沒有對於身體健康有什麼擔憂了。 那種活得如此深刻的感覺,是一種從沒有給過自己的機會,去放開了對於生活所有的恐懼,去做所想的所愛的,用著雙手去實現對於家園的想像,雖然過程很不容易、甚至可說是憨傻,卻是如此真實地,活在地球上的感覺。 謝謝各位喜歡樸谷的故事 我們年底的祖傳家園PDC,早鳥價只到七月底,名額有限,歡迎報名,認識更多樸谷的故事,與樸門的生活理念。 http://www.pugutaiwan.org/368172639927963....../20222023-pdc #樸谷的故事 -3 #生態村的旅行 生態村 ≠ 祖傳家園 樸谷從樸門基礎知識的探索和實作出發,結合生命道路上的家園建立,課程中有著大量的生命探索與自然療癒、人際溝通的練習、靈性樸門等自然交流,邀請您跟我們ㄧ起,全方位的認識樸門永續生活= 生命的全貌。 樸谷教學基地在台東鹿野鄉瑞源村,ㄧ點一滴地和學生們一起,嘗試以社群的力量,建造出ㄧ個屬於我們、人本該有的生活家園。 創辦人:梁淳禹/ #Parama & 林宜慧 / #Ellejana _______________ 時間回到 2015 年中,寶寶 Ramjini 在六月底出生了。 那個夏天的感覺,目前在我的腦海中只剩下:「我實質上成為媽媽了、天氣很熱、餵奶很累、很期待寶寶的身體運作穩定、很期待出發,前往為期三個月的歐洲生態村旅行」。 而寶寶R現在仍有時會跟朋友分享,她是一個去過蠻多國家的人,只不過她不記得了,因為當時實在太小了,記憶都得去照片中搜尋。 再回推時間到懷孕之前,P申請了客家委員會青年築夢計畫,對於社群生活有些想像的他,一方面是好奇、二方面也有點想因此了解E在歐洲的經歷,於是申請了歐洲生態村之旅的計畫,最主要的目標是參與英國倫敦樸門大會。 當計劃公布P得名之後,E就懷孕了,寶寶R似乎非常清楚自己的人生計劃,她想跟爸爸媽媽去這一趟旅程的意念,非常明確。 E對於生態村的印象,起始於英國的 Green & Away 移動式生態村的實習工作中,在一個泥濘的位置搭帳篷睡了一個月,也體會到沒有了現代化的水電和便利的生活設備,取而代之的可以是哪些? 當時是她第一次使用乾濕分離的堆肥廁所、戶外淋浴間、劈柴燒水、純素無麩質飲食、太陽能跟風力發電...etc,生活的純粹度提升到很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很緊密。 這些經驗開啟了她對於生態村的好奇,生態村裡面的人到底是怎麼樣的人、他們如何互助妥協出彼此的共同願景,以及也很好奇,生態村的經濟永續方式有哪些? 依循著「全新的我們」紀錄片,因為旅程長加上忙著照顧寶寶R,是採取一種邊走邊訂住宿機票的方式,只決定了幾個主要的地點: -英國。托特尼斯城鎮轉型計畫發源地 Trasiiton Town Totnes -法國。波利諾貝生態村, Borie Nobel -德國。七本林登生態村, Sinben Linden -德國。童多福堡生態村, Schloss Tonndorf -葡萄牙。塔美拉生態村, Tamera 中途幸運地,去荷蘭探訪E的朋友,多去了以下地點: -荷蘭。Zonnespreng 40戶 -荷蘭。EVA 300戶共同住宅 -荷蘭。PPauw 2年生態村 回看這樣的旅程安排,我們和寶寶R在三個月內去了五個國家、換了24個住宿點,感覺很像是收了帳篷之後再紮營的歷程,真的是蠻瘋狂的壯舉。 有一些生態村的聯繫很不容易,email 回覆的時間都不會太快、有時候甚至要用法語打電話過去確認,因為每一個生態村都需要申請去做服務、或是參與工作坊才能停留。 路線多屬偏遠,每次真正抵達下一個地點時,有一種尋寶成功的驚喜感,也讓自己重新安心下來,跟寶寶在村子裡一起活動、探險著。 因為帶著寶寶移動,在大城市的緊張、過程中卻又經常有好人的相助。記得在倫敦地鐵的時候,因為幾乎沒有電梯可以搭,帶著嬰兒車的我們每次都需要一起搬嬰兒車,然若是有一人需要先去餐廳、或回頭去住宿地點找東西的時候,就會遇到需要幫忙搬嬰兒車的情況。倫敦地鐵雖然總是充滿來去匆匆的人,但是總會有人願意停下腳步一起搬嬰兒車,讓我們感到很窩心。 因為帶著寶寶旅行,在機場排隊入關、在餐廳排隊結帳的時候都能優先往前。整體而言,歐洲旅行的過程中,帶著寶寶不是一件麻煩的事情,反而是一件受到禮遇的事。 每每進到一個生態村的時候,也看見那些能夠支援育兒父母的聚會、場地、衣物、食堂等等的,身為新手父母,我們的能夠放下心來跟隨工作坊的活動,也將常因為要照顧寶寶,村內的人會有很多的協助、讓我們工作量少一些。 內心也會有點羨慕能夠在生態村育兒的父母,卻也清楚在生態村之中,人們需要大量地一直溝通,這一點就是鮮少練習溝通表達的我們(台灣人)很需要練習的了。 套一句德國七本林登裡面,村民跟我們說的: 「寧願說出自己不要的,那些在意的點只要沒有說出來,就經常會導致後來誰又不跟誰來往了,這樣的情形越來越多,整村的人就無法一起凝聚力量」。 經常會聽見不同的生態村,卻有同一個做法:「全村的人都必須一起同意,才能讓新的成員加入居住。 」「負責教育方案的家長和老師,必須一起討論出該怎麼執行。」 其實,生態村的重點並不是那些建設、有土做的廚房跟房舍、或是有沒有用堆肥廁所跟節能的生活設施,硬體反而是後來慢慢長出來的。 生態村能否長出來,是一群人是否共同願意一起生活、溝通、試著整合彼此的力量,背後的那個願意跟相信,是促成的最關鍵可能性。 然而,生態村其實不是祖傳家園。 在出發之前的R寶寶孕期時,因為在宜蘭觀看「斯拉夫諾耶」紀錄片而認識了「全新的我們」奧地利紀錄製片人 Stefan 和他的伴侶 Vana ( 鳴響雪松出版社的創辦人 )。出發之前曾經因為詢問推薦的生態村和 Vana 通信,Vana 特別分享過,生態村並不是祖傳家園,我們在生態村裡面看見的體會的,也許會和自家家園的建立,是不同的做法和呈現。 走過了那一趟旅程,也走過了這八年,經歷了很多的社群溝通,還處在三個幼兒階段的我們家,目前仍在祖傳家園的建立路上,雖然也很希望生態村就在我們和朋友之間發生,但也經常體會到還不是時候,慢慢地放下了許多的期待和壓力 。 因此,終於能理解到 Vana 所說的是什麼意思。 是的,生態村是一群人有著對生活相似的願景,慢慢地將自己的家園和他人的家園拼貼在一起。 而祖傳家園是一個家族之長帶著愛所建立的,更多在血脈之中的意念傳遞。 這兩者是不同的概念,都立基在創立對於人類和自然更好的互動模式上,再以每一個族群的特色去發展出那個村子、那個家園的長相。 而與自然的友好互動若能建立,再來就是如何延伸這部分到人與人之間,我們能否再看到夥伴的時候,對於她沒有任何的懷疑,好好地將每一句話不隱埋的說出,就算在溝通的過程中感到不舒服,能否再次修補關係、攜手往前。 社群建立的溝通,真的很像是親密關係的經營,這是值得練習的,因為這讓一個人更願意全然的去愛、與敞開被愛。 祝福每一個已經在家園路上、社群路上的你和妳,都在路上,安載著自己。 下一篇,會說說返台之後的經歷,包含當初所建立的宜蘭基地。 待續... to be continued … 也想用我們的經歷,來支持在家園建立路上的你! #祖傳家園PDC 台東班| 2022~2023,早鳥價只到七月底,請把握機會來報名~ 期待你的加入。 #樸門永續生活 #生態村 #祖傳家園 #樸谷的故事
#2015年 樸谷從樸門基礎知識的探索和實作出發,結合生命道路上的家園建立,課程中有著大量的生命探索與自然療癒、人際溝通的練習、靈性樸門等自然交流,邀請您跟我們ㄧ起,全方位的認識樸門永續生活= 生命的全貌。 樸谷教學基地在台東鹿野鄉瑞源村,ㄧ點一滴地和學生們一起,嘗試以社群的力量,建造出ㄧ個屬於我們、人本該有的生活家園。 創辦人:梁淳禹/ #Parama & 林宜慧 / #Ellejana Parama 是守護地球母親的彩虹戰士酋長,帶著地球的驕傲而來,支持她的美麗與神聖。並高高站立,人們看見他,也再次看見了地球的活力。 Ellejana 是守護阿格尼的金色光束,協助人們紮根於天地之間以達人神合一。 _______________ 時間軸:回到 2015年初 當第一個孩子來到E的肚子裡之後,E離開了在台北的工作。P覺得那就搬離台北往東吧! 先是搭著火車到花蓮走走看看、拜訪朋友,在花蓮火車站的時候,兩人想出了樸谷的名字。 樸谷兩字,來自於道德經第 28 章:「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希望以謙卑的心,向自然學習著生命。 在諧音之中其實還有:樸谷 「even poo is good / 糞便也是好的」的意涵。在樸門的概念中,所有的廢棄物都是因為被放錯了位置,連糞便都不應該成為廢棄物,然而世界卻花了很多的資源去處理排泄物,而鮮少將糞便重新堆肥殺菌,回到土壤中改善菌種狀態。 E的第一胎孕期的 4-5個月的時候兩人搬離台北,載著也不算少的行李移往宜蘭縣員山鄉內城村,搬離台北的時候,P臉上的表情似乎顯示壓力值少了 80%。 也感激朋友原嵩和虹樺的邀請和迎接、讓我們體會到內城的寧靜和單純、宜蘭的好山好水,並且找到了榮光路上一間小小長長的、有破損的眷村老房子,就成為我們移往東部的第一個家了。 剛搬到內城的時候,我們慢慢地建立了樸谷的粉專,爾後才申請為立案的工作室「樸谷工坊」。 當時,兩佰甲的憲忠(宜蘭小農社群)介紹了一些田區,我們先嘗試了去照顧大約是兩分的菜園,但其實因為人力有限,只用了一小角,還有一大片用不到的就荒廢了。憲忠每次經過我們的菜園,就問著我們,怎麼都徒手用小工具工作呢? 不用大型機具的情況下,要怎麼耕作那麼大片的地呢? 就在外界也許都用著我們真的很傻的眼光看待時,我們其實一直在嘗試的是,多少的人力資源,能在不用大型機具的情況下顧好多大的地。大型機器的協助,其實也會壓實了土壤,造成土壤的空氣含量降低。 當時,E的種植經驗幾乎等於零,連豆子的葉子該是什麼形狀的、南瓜怎麼種、育苗該怎麼開始、多久應該要除一次草等等的,都還在摸索中。而P已經有些經驗,但仍然是大範圍的沒有植床的情況下就直播種子,長出來的作物也不多。 然而也因為沒有經驗,什麼方式都會去嘗試,不過後來肚子的寶寶越來越大,E能做的動作就越來越有限了,因為產前有著許多的勞動、在內城的時候多用腳踏車移動,可能也因為這樣後來的生產算是順利。 P一邊擔任著內城國小小一與小二班上的食農教育講師,第一次教育小小孩種植,過程中有很多可愛單純的景象,那是移到東部的第一個工作,一週只有幾堂課的少少薪資,卻給我們很大的鼓勵。E是當時樸谷的攝影師、宣傳策劃者,她在粉專說了好幾年的故事,讓更多人慢慢知道樸谷的意象,多是希望有更多人,能夠把生活過好、有著好好料理用餐的時間,進而從種植之中了解到台灣土地的情況,選擇支持更多友善種植的作物。 當時的生活很簡單,搬進去內城之後,我們經常進出 B&Q、五金行,買些 DIY 或 農耕的工具等,每天修理著滿是破洞的紗網、廁所對外的木頭牆壁這片都是破的,讓蚊子整日都會是進進出出的。 只有一個天井區但沒有廚房,得用自己的方式拼湊出廚房。水電出了一點問題加上馬桶會一直漏水,所以只能拿洗菜的水累積在水桶,再拿去沖馬桶。每天除了修房子、料理三餐、去菜園晃晃種點東西做嘗試、偶而有教學機會。 慢慢地在生產之前,我們已經比較熟悉宜蘭、以及所謂的內城鄉間生活步調,完全迥異於台北的各種,而獨樹一格的生活型態。 還有另一個重點就是準備居家生產,所幸在宜蘭有住在五結鄉的萬美麗助產師,她陪著我們去認識什麼是生產、上課、看書、物品準備、跟後送醫院端的討論等。 因此,剛到宜蘭的前五個月,過得雖然很單純,但也很忙碌,一路忙到了孩子出生之後,就開始是成為父母親的忙碌階段了。 待續... to be continued … #剛到宜蘭的生活以及第一胎產後五個月內的紀錄,可見「#喚回失落的溫柔」一書。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02822 #一路累積了八年的樸門永續生活實踐,呈現給你祖傳家園 PDC,早鳥價只到七月底,請把握機會來報名。 http://www.pugutaiwan.org/368172639927963....../20222023-pdc #樸谷的故事 -2 #溫柔地對待土地與生產 很多人問過我們,為什麼會選擇居家生產? 老實說其實我們沒有討論過這件事,因為這對我們而言真的沒什麼好討論的。 好似居家生產是我們唯一會考慮的選項,幾年的生命探索之後,也覺得這件事情的可行度是高的,加上有著鄰近的協助者萬美麗助產師,我們雖然還是會有一點對於未知的緊張恐懼,但是從沒有根本性的懷疑過自己是否能夠辦到。 選擇居家生產,要追溯到E生命更早的時期:E在年輕的時候,因為去了東海大學念哲學系,同時一腳踏進登山社之後,專注在登山(2000-2010),登山的訓練之中讓身體維持體力和信心,心智的堅毅程度也還蠻夠的。 第一次聽見居家生產,其實是 E 在荷蘭唸書的時候(2010-2012),多數的產婦(七成)因為低風險,都會讓助產師前往家中協助居家生產,只有三成的高風險產婦因為需要醫療協助,因此前往醫院生產。 浸潤在荷蘭人的達爾文生活主義之中,適者才能生存,感冒嚴重去看醫生也拿不到抗生素,加上留學生為了省錢多半自行料理、騎腳踏車通勤,因而免疫力越練越好。進而在東南亞一帶的原始村落中,也看見村落婦女強韌的生命力,吃著土生土長的食物、孕育著自己的孩子並且生下來,整個過程都是如此的理所當然。 回到對待土地的方式,在種植部分對於土地的干預越少、其實土地所保有的力量會越大。 種植、生育、教育、與生命之間的各種互動,其實背後都有同一個「自然之道」。 當願意尊重土地,以最少的干預方式去等待土地孕育出有光的食物,吃得食物能夠滋養身心,身心平衡之後的受孕機率就會提高,並且在孕期盡量不去影響寶寶太多(譬如說吃很多營養補充劑、一路承擔高壓的工作到生產前),願意放鬆、體會孕期,寶寶將在不受到催促的情況下跟媽媽一起找到對話、合作共舞的方式,溫柔地誕生在地球上。 然後寶寶抵達了,慢慢會長大會爭取吃東西了、說出來自己想要什麼了,進而開始陪著他一起探索想要學習的生活技能和方式(也許包含國語數學等),然後一起設計出想學的東西,一樣樣去嘗試探索但是不加以干預,他們的探索和因此長出的信心會很不同,因為都是「自己要的」都是「不需要跟他人競爭而才努力學的」。 然而,E的生命經歷,在多數人看來是幸運的。 接觸登山、休閒行為與教育的研究、生態觀光、走到第三世界國家去看見強國的掠奪&人民喪失文化和健康、村落原始的狀態該是如何、台灣土地正義無法伸張等情形,在這些探索上長達了 13年之後,才長成了穩固的力量,知道了生產本是生活的一環而不是生病,跟吃喝拉撒睡一樣是個正常的人類行為。 當然,就如同每一個要生第一胎的女性一般,E當初也是會擔心緊張的,還印了孕前的生活照要給未來的寶寶觀賞,E考量到若真有不測難產死掉了,也希望P告訴孩子:媽媽是個怎麼樣的人。 在老天的眷顧下,EP的第一個孩子,在落紅之後的 29 個小時誕生了,過程中 E 有著嚴重的子宮頸後傾,讓E痛了一整晚都無法睡,當然,陪產團隊也幾乎沒睡。 因為子宮頸開展不易通了太久,E都快失去意識了,因此跑了一趟羅東博愛醫院想要打止痛針。而E對於空間敏感度,一進醫院的空調低溫、護理師沒有空與E連結,一身硬骨的她馬上說要再回家生,P快速再去開車,回到家之後 40分鐘,以深蹲的姿勢,迎接了他們心目中最美麗的紅嬰仔,因而開始了父母之路。 對了,那本產前準備的生活相簿現在變成了傳家之寶,孩子們拿來跟客人朋友介紹爸媽的生活,也就是說E居家生產了三次都沒有死,反而避免掉了很多的人工干預、骨盆底肌群或其他的身體受損等,P在三胎之中都排開所有全程陪伴,在助產師和朋友與神的協助下,孩子們一個個在愛的空間(家中)誕生了。 也許,對於生產的信心不只是來自於自己,而是來自於土地、對於生命、對於神的愛是否相信。 所以,並沒有什麼「為什麼選擇溫柔生產」? 對E而言,經常想反問對方的是:「為什麼你覺得被干預生產是正常的? 」若是因為對於生命的力量有著根本上的不信任,那你想要怎麼提升? E經常陪伴生產第二、第三胎的產婦,在前面的生產之中傷痕累累,事後花了許多的成本去挽救健康、心靈、關係,然而這一切,其實都可以在準備溫柔生產的過程中,將產後的身心狀況減少。 在第二胎之後,E更受訓成為了專業陪產員,開始陪著許多婦女,一次次更加相信自己的力量,給自己最多從容的愛與接納,更溫柔地對待自己獨一無二的孕產經歷。 因此,練習去相信,一切就成為可能的。 當你溫柔的對待土地,接納土地的力量之後,進而,你將在萬物的協助下,迎接你的孩子。 接著,就是我們帶著孩子出國到生態村的旅行了,進而去探索生活的更多不同樣貌、社群、家、自然與人類的合作等。 待續... to be continued … #迎回對於生命和孕產更多的信心 8/25-28 將有 Ellejana 與靈性陪產員夥伴舉辦台東孕產僻靜營,提升對於孕產的信心、迎接更多土地的支持力量、聽見內在的聲音。 活動連結在留言處。 #一路累積了八年的樸門永續生活實踐,呈現給你祖傳家園 PDC,早鳥價只到七月底,請把握機會來報名。 http://www.pugutaiwan.org/368172639927963....../20222023-pdc |
文章時序
October 2024
文章分類 |
Services |
Us
|
SupportEmail: [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