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天:茄科、葫蘆科與旋花科的季節。(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的菜啦,但是這三科的蔬菜真的是夏天每天都會出現的) 對新手來說,旋花科的地瓜葉是最容易扦插的植物之一哦,所以如果有機會買到帶莖的地瓜葉,不妨試試吧! 這是買回來的地瓜葉樣子,葉柄跟莖相連的地方是生長點,在這個地方會長出根與葉。 我們吃的是葉柄和葉子,有些人會把莖的纖維撕掉之後也一起拿來吃,但如果要種的話,莖的部分是拿來扦插用的。 扦插時請留至少三個生長點在土裡,三個生長點在地上,這樣子對新手會比較容易成功。 想了解更多關於都市中的種植,歡迎報名這周末的線上課程,我們會介紹多種適合種植的蔬菜,及種植方式哦! 左:葉柄跟莖相連的地方是生長點,在這個地方會長出根與葉。
中:從買回來的一把地瓜葉開始,扦插繁衍出一整箱的地瓜葉! 右:把葉子摘下來之後,莖繼續扦插回去,就有一直更新的地瓜葉可以吃囉~
0 Comments
左:大家一起準備材料,分工合作! 右:做好的可食地景花園,混合好的土壤上有足量的覆蓋物,再種下小苗。 作者:樸谷工坊 梁淳禹 / Parama Liang
在台東,我們住在一間國小旁邊。 這是一間以蝴蝶為圖騰的國小,有著廣大美麗的校園,教室後方是一大片的樹林與草坪,流水蜿蜒其中,前方有個蓮花池,後方接著一片生態池,長著一篷篷的水蠟燭、輪傘草,以及滿滿的粉綠狐尾藻。 搬到台東之後,學校的老師曾找我一起討論,該怎麼把逐漸沼澤化的生態池清理,將淤泥挖出來,重新恢復原先生態池的樣貌。後來我們在校園中散步的過程裡,又看到了種著印度紫檀的小花園,土壤因為大量的踩踏變得硬結,花園的的空間則長滿了草,沒有在生產食物。把這兩個狀況結合在一起,我靈機一動:「不如就用淤泥來做一個可食地景小花園吧!」 這個計畫很快就得到校長的同意,我們向社區宣布這個消息,在做小花園改造的當天,晴空萬里,老師、學生、家長、社區居民、還有一些對可食地景有興趣的學員特地從台東市過來。另外還有許多社區的夥伴載著自己的工具來,說:「今天我有其他的事不能來幫忙,但這些工具可以先借大家使用。」所以我們現場十多個人力,幾乎每個人都有一把趁手的工具可以用。 一開始跟大家簡單介紹這個花園做完後會長成什麼樣子,我們就分成三組開始工作了:一組去清運水草和淤泥,一組去收集落葉、乾草等可拿來當成覆蓋物的資材,最後一組則幫忙整地,以及處理要拿來圍出花園形狀的香蕉莖。 首先把生態池中滿滿的粉綠狐尾藻挖出來:這些看起來蓬蓬毛毛的植物,嫩嫩綠綠的,像極了狐狸的尾巴,是很美的景觀植物,在台灣最早是引進做為水族箱的擺設造景,但後來被隨意棄置,順著溝圳流入農田。沒有天敵的粉綠狐尾藻,像布袋蓮一樣,成為嚴重的農田外來種問題。在清除的時候,只要有像指節一樣小小一段沒有從土裡摸出來,或是拉的時候不小心用力過了頭讓根斷在土裡,只要半年的時間,他們就會重新長滿整片農田。 還記得在宜蘭接手水田的時候,光是清理粉綠狐尾藻就清了三天,而且後續只要看到一小段新的狐狸尾巴冒出頭來,就要順著摸進泥裡,務必要清理乾淨。因為印象很深刻,有片田的狐尾藻長得非常旺盛,滿滿的看不到其他生物,我們經過的時候都笑稱這是粉綠狐尾藻保護區。 後來在台北客家社大開課時,他們場地裡的生態池也被粉綠狐尾藻入侵了,所以那一堂課我也邀請學員們,共同把狐尾藻清理出來,成為我們堆肥的材料。大家是否還記得樸門的原則:把問題視為解決方法呢?透過觀察,我們知道粉綠狐尾藻是水生植物,而且吸收養分的效率很好,所以才能長得那麼快速。因此,如果我們把他們收集起來,做成堆肥,只要一、兩周不下雨,狐尾藻就會全株死掉,這些養分就會重新被釋放出來,讓我們的菜可以長得更好哦! 清理完粉綠狐尾藻,接著我們把水蠟燭、輪傘草也割下來,切成小段,準備當成最上層的覆蓋物。 然後我們將池底的泥挖起來,讓生態池重新恢復原本的深度,讓池水可以重新流動。挖起來的淤泥則跟沙子、學校四處收集來的腐植質,以及窯燒批薩剩下的草木灰層層堆疊,然後大家輪流上去快樂地踩踏、跳舞、讓所有的材料能充分混合在一起,成為我們栽種作物的土壤。 我們還跟鄰近採收完的香蕉園收來了許多被鋸倒的香蕉莖,用竹子把香蕉莖固定住,讓這些香蕉莖來幫我們固定菜園的形狀。因為香蕉莖夠高,所以能很好地擋住土壤不流失,而且在菜長大的過程中,香蕉莖也很快地腐爛,成為新的腐植質,補充土壤的有機質。 台東地處熱帶,非常適合蕉科生長,所以是香蕉、芭蕉、山蕉的主要產地之一,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路邊有人在採收香蕉,但採收後的香蕉莖往往就是直接砍倒,放在走道上任其腐爛,甚至露天焚燒。在知道這個情形之後,我就一直在思考可以怎麼利用這些香蕉莖 - 大家眼中的農業廢棄物。嘗試過用香蕉莖挖洞做成育苗盆,也試著把香蕉鋸成不同的長短,排列成香草螺旋花園,效果都很好。這次我們則是要用這些香蕉莖,來排出未來要種植的菜園。 在所有的材料都到位之後,我們就先用香蕉莖排出菜園的範圍,在菜園的最下層舖上粉綠狐尾藻,期待他們在腐爛之後可以補充土壤內的有機質;接著把混合好的土壤放進菜園中,壓在狐尾藻的上方,再利用剪成小段的水蠟燭、輪傘草當成覆蓋物,蓋住所有的土壤不裸露之後,再把我們準備好的各式小苗種下去。 因為我們只有一個早上的時間,所以完成整個花園之後,大家都累瘋了,因此校長叫了一些炒飯,讓大家可以一邊用午餐,一邊聽我講解這次可食地景小花園的製作原理。我們這次用的技術是厚土法,利用落葉、枯枝、土壤、乾草、甚至是狗大便、廚餘等,一層一層堆疊起來,最後覆上土壤及覆蓋物,再進行種植,非常適合資材很多的各級學校用來進行可食地景的改造。 三個月後,我再到學校,當初還冒出頭的粉綠狐尾藻已經全部變成堆肥了;在工作坊時種下的秋葵都已結實壘壘,每一根都比我的食指還要長;芳香萬壽菊、洛神、茄子、檸檬馬鞭草、左手香,全部都長得很有朝氣、非常健康;香蕉莖已經開始分解,變成堆肥增加土壤的有機質,而且還有新的香蕉從當初的香蕉莖上長出來,看來明年可以有新的香蕉在這裡繁衍了;印度紫檀有了新的小夥伴們的陪伴,葉子開得更茂盛,感覺更開心了。 在很久以前,校園裡的樹其實都是像龍眼、楊桃、楊梅、蓮霧、芒果、南美假櫻桃、仙桃、麵包樹等的果樹,小朋友們可以順應著季節,直接在校園裡補充身體所需要維生素和其他養分。曾幾何時,這些果樹被移出校園,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景觀植物 - 好看,但不能吃。如果我們能夠在校園裡把這些果樹、甚至是營養午餐會用到的蔬菜們種回來,一來可以保障大家吃的安全和營養;二來可以在學校經歷過食物生長的過程,這比坐在教室裡上一整天的生物課還要印象深刻;而且還能把學校本來視為麻煩的這些廢棄物,像是廚餘、落葉、雜草,重新利用,變成生產食物用的養分;更重要的是,如果可以走出教室上戶外課,好動的小朋友們一定非常開心吧! 所以,讓我們一起來說服老師,用菜菜們佔領不能吃的草坪吧! 原文刊登於『地球公民365』雜誌 如果大家對於都市中的種植有興趣,我們在5/15有一場線上課程,會介紹包括屋頂、陽台、社區改造等多項種植的技巧,搭配豐富的圖例與故事,歡迎大家來報名參加! 報名連結https://www.surveycake.com/s/4zBZZ 今天是2022/03/22,世界水資源日,截至今日,全球仍有22億人口在日常生活中,無法取得安全的飲用水。 每一年的世界水資源日都有一個主題,用以提醒大眾水資源的重要性,而今年的主題是『地下水』。 我們在上PDC的時候,水資源是我們非常重視,且花許多時間探討的主題。其中有一些關於地下水的議題,大家可能有一點概念,但不是這麼了解。 首先,地下水是降水 (雨或雪) 入滲植被或是地表土壤後,被涵養在地下水層的水。而且地下水是所有河流、湖泊、泉水、溼地的源頭,如果沒有地下水,那麼所有的地表水都會慢慢乾涸。 而只要地下水的入滲補充量,小於被抽取使用的量,就是超抽地下水,導致地下水的耗竭。但地下水需要透過軟舖面:草地、植被、土壤,才能慢慢地向下入滲至地下水層,所有的硬舖面:水泥、瀝青、塑膠防水層,都會阻止地下水的入滲。 無法入滲的水,除了加劇地下水被超抽的程度之外,還會匯聚成洪水,而釀成洪水災害。 所以如果我們希望河流可以不要在枯水期時乾涸,希望暴雨時可以減少淹水的機率,真正治本的做法不是疏通下水道,而是打開不必要的水泥與瀝青硬舖面,種植更多的植物,增加軟舖面的面積。或是折衷使用可透水的植草磚、石子路面,讓水有機會回到大地,補充地下水。 如果你有什麼關於地下水的小知識,也可以在留言跟大家分享哦! 最近農委會的這兩張圖,在食農圈引起了一些討論。
這讓我想到,之前跟同學們討論補充植物性蛋白質的時候,有聊到豆子。 目前豆子大概分三大類: 第一種是補充蛋白質的豆子,以大豆為主,分類大概就是黃豆、黑豆、茶豆及他們的寶寶毛豆。或是翼豆在成熟之後的種子也算蛋白質豆。 這幾種豆子都可以打成豆漿、做成豆腐,是主要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 第二種是以澱粉為主的豆子,像是綠豆、紅豆或是許多原住民留種的萊豆、皇帝豆、樹豆,可以用來取代米麥當成醣類來源。他們也有蛋白質,但要吃到足量蛋白質的話,澱粉會先過量。圖中的南瓜或是藜麥,也類似這個情況。 第三種是相較於蛋白質與澱粉,其實營養成份更像是蔬菜的豆子,像是豌豆、四季豆、菜豆、未成熟的翼豆等等連豆莢一起吃的豆子們,富含纖維,可補充近似綠色蔬菜的營養,但蛋白質的比例比一般綠色蔬菜高。 但圖中的其他綠色蔬菜,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可能吃一大盤效果還不如一杯豆漿。 再者,綠豆芽、豌豆芽與黃豆芽其實都算在蔬菜中,豌豆芽與黃豆芽若是連豆仁一起吃的話,可以補充足夠的蛋白質,但只吃銀芽/苗菜的話就沒有辦法囉! 然後花生的話,其實比起蛋白質,更能補充油脂,因此在營養學的分類裡跟堅果比較接近! 其實同一種作物,在不同的土壤、環境中,會因應環境而合成不同的化學物質,產生不同的風味,組成不同的營養成份。 因此攝取食物的最佳策略,仍然以環境友善的作物為主,多元攝取為佳。 #金光小米的種植 2022.1月底 說是我種下你 也許是你種下我 謝謝來自都蘭海邊村落的小米 謝謝夥伴和伴侶的協助 謝謝自己還願意嘗試種回五穀雜糧 那不是一個想圓自給自足的夢 那只是我一個心生喜悅 想要種下充滿金色光芒的小米 就這麼單純 先是兩階段的除草 接著夥伴和伴侶陪我一起 把所有的芒草頭挖起 芒草頭挖起後 下方全是鬆軟的、富含有機質的土壤 我用力也熟練地用著鋤頭 努力挖起超多芒草頭 我想種植的過程 我也一點一滴的把自己的光 種回了地球裡 越是規律的種植 就默默進入了一種金色的流動中 我說不清楚是什麼 這兩週內 連開了好多課 中間穿插著各種諮詢與個案工作 #樸門祖傳家園PDC #浴光之路 #金光搖籃生產教育 和 給每個想更聆聽自己和他人的 #內在溝通兩日課 這些陣子的忙碌超越了我的想像 以我人類的思維中 一直覺得自己辦不到 然而開完了前三個課後 我進入了生育祭司能量的平靜之中 在很疲憊的情況下 卻在備課的過程中被好好充電了 同時繼續整理著空間 讓空間的整齊帶來更集中的力量與光 找到三位照顧雞的朋友 超感恩的 可以放心的 迎接農曆新年的到來 以往不喜歡回家過年的我 如今更能以平靜感恩的方式去看待宗族和父母 謝謝自己歷年在家族議題的面對 能如此陪自己 我就能如此陪你 謝謝每一位走近的你 謝謝占星老師一直提醒 #我要好好種菜 謝謝師父在背後守護 謝謝所有的靈性協助者 讓我愛上了自己的生命 祝福每一位朋友新年快樂 虎虎生力量 虎虎長自己 Love, Ellejana #我是黃金世紀能量風水師 #我是靈性陪產員 #生產祭司 #零性樸門生活老師 #沒有分裂 #整合之後的我就是完整的ellejana 對以上提到的種種有興趣 歡迎到整合式的報名連結觀看 https://reurl.cc/MbREyW 更多請見我的網站 : Ellejana.Wordpress.com #超感謝夥伴阿蔆的協助 #讓所有服務可以開始整合式報名
樸谷在宜蘭的時候,我們做了一個 #乾溼分離的堆肥馬桶。 那時因為剛從生態村參訪回國,所以對於能夠乾溼分離的馬桶覺得很喜歡,可是台灣找不到這樣子的馬桶缸,我們也不太可能從德國搬一個回來,因此就請擅長陶藝的朋友幫我們燒了一個。 後來因為搬家,不知道何時才能用到,就把整個馬桶送給有需要的朋友了。 現在樸谷基地中,我們蓋了新的堆肥廁所,我們立刻想到了「陶來福陶藝工作室」,量了尺寸,請她再幫我們燒兩個美美的馬桶缸。而且這次我們做了一些設計的改良:先是加深了前半部的尿盆深度,讓尿液更不容易濺出來;然後加大了後方的洞口,讓大號不容易沾到馬桶缸上;整體的設計也更輕巧,而且完全客製化。 這個馬桶缸之後的配置,會放在桶子與座墊中間,下方有個能接水管的導尿管,可以直接將尿液透過水管排到土裡,而提桶中的糞便經過覆蓋,溼度降低,保持好氧環境,就更不會有味道了。 整個提桶在八分滿的時候,就可以集中到大的耐酸鹼桶中,等三個月滅菌,再倒出來堆肥三個月熟成,就成為很棒的堆肥了,種花或種樹都很好用哦! 最近大家的心情應該都很擾動,如果可以每天花一點時間跟植物相處,可以平復一下焦躁的心情。
所以今天要跟大家介紹一個,結合毛細植床、厚土種植的簡單懶人盆栽,讓大家可以在家輕鬆照顧植物。 材料: 保特瓶 舊衣服/不要的布,以天然材質為佳 路上撿的樹枝 路上撿的落葉或草 土壤 熟成堆肥(如果沒有可先省略) 菜苗 步驟(由左上第一列至右上第一列,接續左上第二列至右上第二列,以此類推): 1) 從保特瓶下方三分之一處切開,移除產品膠膜及瓶蓋,再將上方的三分之二瓶口朝下套起來。 2) 用一小塊布塞住瓶口,不要讓等等裝在瓶子內部的土壤掉出來。 3) 在底部舖一層樹枝。 4) 在樹枝上放一層熟成的堆肥。 5) 用土壤裝到約七分滿。 6) 把菜苗種下去,如果保特瓶夠大,可以混種不同種類的菜苗。 7) 用落葉跟草葉覆蓋土壤,不要讓土壤裸露。 8. 澆水,當水滿到樹枝層就停下來。 9) 把盆栽放在窗邊或陽臺,至少要有半日照的地方,接著只要水見底了再澆水就好。 10) 採收,加菜! 在都市中,我們一樣有許多能夠改善自己生活品質的設計:不論是食物、住宅設計、或是人際關係。這些也都是我們在今年開始的 #祖傳家園PDC 裡頭會討論到的,我們每個月的主題都會有各種生活相關的設計 時間安排上也很方便讓上班族來參與! 有興趣的朋友請把握時間報名,名額有限哦~ 樸谷工坊祖傳家園PDC 時間:2021/11~2022/10,每月一個周末 地點:台東鹿野,樸谷基地 五大課程:知識理論、人際樸門、設計方法、自然感知、動手實作 報名簡章: https://reurl.cc/e9bG5b #毛細植床 #厚土法 #德式高架植床 #懶人盆栽 #樸谷工坊 #祖傳家園PDC 你有看過咖啡店烘豆機旁邊,那些裝著生豆的麻布袋嗎? 這種麻布袋非常好用,許多的廢棄物創作者會將咖啡麻布袋再製成各種實用的包包或面紙盒。而在樸門設計中,它也很常被運用變身成都市的迷你菜園喔! 麻布袋因為深度足夠,特別適合根莖深長的植物,例如馬鈴薯或蘿蔔。做法也很簡單,只需要一些土壤、堆肥,還有大量的覆蓋物。 以馬鈴薯為例子,你可以一直覆土,從麻布袋底部種到麻布袋頂端。一開始將布袋折到底,只蓋十五公分的土壤,一點點堆肥,大量的覆蓋物例如落葉枯枝,然後種下馬鈴薯,等它長出葉子之後,再覆土跟覆蓋物,蓋到剩兩三片葉子。被蓋在底下的根莖就會再延伸長出馬鈴薯。一直重複這些步驟,慢慢地,麻布袋會長高,馬鈴薯也會跟著長滿整個布袋。 甚至在麻布袋的側邊,你還可以挖洞種葉菜或萵苣,正上方就種植深根作物,讓它往下生長,比如白蘿蔔。 這座小小的迷你菜園,就是都市生活缺乏農地的最佳解方。就算是在水泥地或畸零空間,都可以創造出足以跟鄰居分享的立體菜園。而且沒有厚重的土塊跟過大的體積,所以很容易搬動,下雨天臨時要移至屋簷下也不用擔心。 都市空間的設計是將土地生產跟人類生活切割開的,可是人一離了土,就少了接近自然、接近自己根源的機會,城市系統也變得過度耗費資源在運送跟廢棄上。 大部分的人離不開城市,唯有改造城市,把土地生產重新加入生活環境裡,用小而密集的生產方式,例如迷你菜園,雨水回收灌溉,提升資源使用的循環,才是真的善待地球母親的好方法。 接近大地媽媽,你可以從一個小小菜園開始。 photo credit: 黃正擁 |
關於作者Parama & Ellejana 的文字分享。 文章時序
May 2022
文章分類
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