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上:大家同心協力一起,沿等高線挖出兩條溝。之後放上覆蓋,種上植被,就可以囉! 右上:透過設計,我們可以讓家戶的集約式種植,在很小的面積裡滿足全家人的蔬菜量,及多元的營養。 下排:一場大雨過後,我們可以看到在有做等高線集水溝下方的路面,幾乎沒有被沖下來的土和有機質;但還沒有做的部分,下面是一層厚厚的土壤和有機質。而這只是每年數十場雨的其中一次而已。 作者:樸谷工坊 | 梁淳禹 Parama Liang 大家有沒有在海邊玩沙的經驗呢?努力地收集一桶又一桶的沙,堆疊在一起之後,再開始把沙子捏塑成自己想做的樣子。不過如果選錯位置,往往一道浪潮打來,辛苦堆出的沙堡就塌了。 那你知道大自然要花多久的時間去堆疊出一公分的土壤嗎?依據氣候條件的不同,風化累積一公分的土壤,需要100到250年不等的時間。但如果沒有植被保護,一場大雨就可以把大自然數千年的努力,一夜之間沖走。 現在我們常常可以在路邊看到裸露無保護的土壤,在菜園裡、在水田裡、在山坡上的果園、甚至只是一片閒置的空地,社會覺得長滿草「很亂」,覺得草叢裡會藏蛇「很危險」,所以整個社會想盡辦法把草全部移除,只剩下光禿禿的裸露土壤,太陽一曬就又乾又熱、大風一吹就滿天塵土、暴雨一下就濁流四溢。 除此之外,裸露的表土會長出藍綠藻,是小黑蚊幼蟲的最佳棲地,所以表土裸露越多的地區,小黑蚊也就越多哦! 我們家旁邊的國小沒有圍牆,而是在正門口兩邊疊出了土坡,種上一列大葉桃花心木。因為草被清理得很乾淨,加上人們習慣在上頭走動,並把落葉收集起來帶回家當堆肥資材,所以上頭沒有草,也沒有落葉,很常見到沒有覆蓋的土壤直接露在外頭。 所以只要一下雨,就看到路邊了一層厚厚的腐植質土壤,都是從土坡上沖下來的。經年累月下來,桃花心木除了原本的板根,也開始看到一些更下層的根部高出地表,連帶著樹木的健康狀況也受到影響,又因為大葉桃花心木是淺根作物,所以若露出地表的根部過多,抓地力不足,在颱風期間遇風傾倒的風險也連帶增加了。 經過了上次可食地景小花園的合作,我提出再繼續用香蕉莖,來為邊坡做等高線集水溝的改造工程,不但可以讓水留在邊坡的土壤裡,改善土坡植物的生長狀況,也可以讓土壤跟有機質留在集水溝中,成為我們種菜的養分!同時若有餘力,也可以用香蕉莖圍住桃花心木的滴水線,讓落葉能留在滴水線內,成為保護土壤的一層被子,隨著時間過去,還能分解成護根的有機質。 另一方面我也在自家門前的草地先割下了一大片的草放乾,這些草將會成為等高線集水溝還未長出綠色植被時的覆蓋物,保護剛被翻開的土壤,裡頭的微生物與有機質,不會被太陽和風雨傷害或帶走。 這次的工作坊我們原先還討論要跟清潔隊要一些廚餘做成的堆肥來補充種菜的養分,但是這些堆肥實在太搶手,還在熟成中就已經被預訂光了,於是我們決定緊急跟附近的有機農場討要一些他們用土肥調好的培養土備用。 活動當天,有許多畢業的校友回來幫忙, 一群國中生,正是年輕力壯,對所有事物充滿好奇的時期,也是最要以大自然為師,學習站在土地上,好好紮根的時間。因此這天的早上,我們沒花太多的時間在白板前,而是帶著大家到準備施作的邊坡,讓國中生負責帶一到兩個小學生,每一組有自己負責的工作:一組去收集乾草並帶回來準備覆蓋、一組鋸竹子用來固定香蕉莖,一組負責把邊坡挖成兩階梯田成為等高線集水溝。 因為是帶著年紀比自己小的孩子做,所以國中的哥哥姐姐們都非常認真,除了工作之外,還一邊教年紀小的孩子怎麼做比較省力和安全,一起算要多少根竹子才夠用,或是一起在校園裡搜尋哪裡有樹枝,用來增加地面的起伏,幫忙抓住落葉和土壤。等香蕉莖、竹子、樹枝、乾草都到位了,剩下來的事情就簡單啦:大家一起幫忙扶住香蕉莖,再用竹子釘在邊邊固定不要讓他滑動,然後在做好的兩階小梯田上放上樹枝和乾草,就完工了! 我們這次還準備了一些好生長的地瓜葉、左手香等適合扦插的作物,要種的時候只需要把草撥開一個小洞,把莖插入土壤中,再把土和草都蓋回來,然後澆水就好了。這些地瓜葉會成為我們活的覆蓋物,而且還能拿來餵飽我們的肚子! 把校園內閒置的空地拿來做成可食地景,有非常多的好處。一方面我們可以減少除草的工作,同時可以讓老師和學生一起在菜園裡工作,花多一些時間待在戶外,碰碰土、和植物說說話,對心情跟健康都有很大的幫助!最近有許多的研究都在討論過於乾淨的環境,反而讓我們更容易有過敏體質,而適時地在戶外接觸土地,對於我們的免疫系統非常有幫助,也可以幫忙改善過敏的狀況。 另外這些種菜的可食地景,還能變成校內營養午餐的菜哦。之前我到香港大學的嘉道理農場參訪時,他們有親身實驗過,香港的一斗田 (約647.5平方公尺,差不多是台灣的200坪),每天工作一小時,就能生產12個人一整年所需要的蔬菜。這樣子換算下來,在亞熱帶氣候,平均每個人只需約54平方公尺就能夠生產自己一年需要的蔬菜。如果只是要供應周間營養午餐的話,甚至可以減少到每個人15平方公尺就足夠了呢! 想想看,一個班級裡10個人,如果有片150平方公尺大的菜園,裡面間種著各式根莖作物、葉菜、瓜果、豆類,完整地運用從地下到棚架的三度空間,就可以每天都吃到自己種的菜,那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啊。如果我們再把照顧不來的空間,也開放讓家長一起來輪班照顧,那麼大家就都可以吃到安全又健康的蔬菜了。 秋冬正是台灣許多葉菜類最適合生長的季節,如果大家準備好了,就可以在校園裡尋找閒置的空地,跟老師一起運用廚餘、乾草跟落葉,先做成堆肥改善土壤,再利用厚土法做出菜畦,為秋季的菜園做好準備,兩三個月後,就可以開始種植,並收成自己的菜囉! 保護珍貴的表土,除了種菜之外,對於生態、氣候變遷都有非常重大的影響。更多照顧土壤的技巧,在我們6/26的輕量化線上課程都會介紹,歡迎大家一起報名來上課哦! 原文刊登於『地球公民365』雜誌
0 Comments
夏天:茄科、葫蘆科與旋花科的季節。(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的菜啦,但是這三科的蔬菜真的是夏天每天都會出現的) 對新手來說,旋花科的地瓜葉是最容易扦插的植物之一哦,所以如果有機會買到帶莖的地瓜葉,不妨試試吧! 這是買回來的地瓜葉樣子,葉柄跟莖相連的地方是生長點,在這個地方會長出根與葉。 我們吃的是葉柄和葉子,有些人會把莖的纖維撕掉之後也一起拿來吃,但如果要種的話,莖的部分是拿來扦插用的。 扦插時請留至少三個生長點在土裡,三個生長點在地上,這樣子對新手會比較容易成功。 想了解更多關於都市中的種植,歡迎報名這周末的線上課程,我們會介紹多種適合種植的蔬菜,及種植方式哦! 左:葉柄跟莖相連的地方是生長點,在這個地方會長出根與葉。
中:從買回來的一把地瓜葉開始,扦插繁衍出一整箱的地瓜葉! 右:把葉子摘下來之後,莖繼續扦插回去,就有一直更新的地瓜葉可以吃囉~ 這次的母親節對於我是很特別,沒有特別慶祝母親節,但感覺是跟大地母親、和心非常敞開的學生們,一起和大地母親的合一。 這週末先帶著大家認識土壤,慢慢地知道了台灣表土流失的情況,全球土壤營養衰退和因此即將面臨的糧食危機,並且去了解自己身邊的土壤組成 vs. 該種植的方式和作物。 以及實際操作 #家庭廚餘堆肥 的製作、 #熱堆肥 。 也讓學生們將第一次上課時畫好的家園圖帶來,從冥想之中,帶他們進入自己的家園,#找到那張在大樹旁邊安在自己的椅子(土元素),並且將 #家園圖 做四方的定位。 更從 #九大封印風水 一書的知識中,帶著大家去體會人體五行和七脈輪的感覺和力量,以及真的實際去土地上探索、整合土地與自己的關係。 最後在 #創造者與萬物的合一火典 之中,感動著與創造者和萬物、每個人的合一,更透過火典去知曉了,自己和萬物合一之後,能找回更多的安定、力量、進入生命的喜悅之流。 感動於學生的敞開,感謝他們願意整理內在力量,更有機會去實現祖傳家園的夢想。 感謝於自己一路的嘗試,看見了自己在靈性訓練中的所學,能陪伴自然生活的入門者,找回一股純粹的相信,相信著~ 我們都深深的被神、被自然愛著。 #我真的很愛我們的課程 #真心推薦 樸谷工坊 祖傳家園PDC|台東鹿野 2022, 11月開班 ~2023, 10月,每個月上一個週末也適合上班族 一整年的分享與練習,陪你一路整合自己的力量,找回生產食物、永續健康、社群一起建立家園的力量。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k33rZMFZaUghn1hy9 左:大家一起準備材料,分工合作! 右:做好的可食地景花園,混合好的土壤上有足量的覆蓋物,再種下小苗。 作者:樸谷工坊 梁淳禹 / Parama Liang
在台東,我們住在一間國小旁邊。 這是一間以蝴蝶為圖騰的國小,有著廣大美麗的校園,教室後方是一大片的樹林與草坪,流水蜿蜒其中,前方有個蓮花池,後方接著一片生態池,長著一篷篷的水蠟燭、輪傘草,以及滿滿的粉綠狐尾藻。 搬到台東之後,學校的老師曾找我一起討論,該怎麼把逐漸沼澤化的生態池清理,將淤泥挖出來,重新恢復原先生態池的樣貌。後來我們在校園中散步的過程裡,又看到了種著印度紫檀的小花園,土壤因為大量的踩踏變得硬結,花園的的空間則長滿了草,沒有在生產食物。把這兩個狀況結合在一起,我靈機一動:「不如就用淤泥來做一個可食地景小花園吧!」 這個計畫很快就得到校長的同意,我們向社區宣布這個消息,在做小花園改造的當天,晴空萬里,老師、學生、家長、社區居民、還有一些對可食地景有興趣的學員特地從台東市過來。另外還有許多社區的夥伴載著自己的工具來,說:「今天我有其他的事不能來幫忙,但這些工具可以先借大家使用。」所以我們現場十多個人力,幾乎每個人都有一把趁手的工具可以用。 一開始跟大家簡單介紹這個花園做完後會長成什麼樣子,我們就分成三組開始工作了:一組去清運水草和淤泥,一組去收集落葉、乾草等可拿來當成覆蓋物的資材,最後一組則幫忙整地,以及處理要拿來圍出花園形狀的香蕉莖。 首先把生態池中滿滿的粉綠狐尾藻挖出來:這些看起來蓬蓬毛毛的植物,嫩嫩綠綠的,像極了狐狸的尾巴,是很美的景觀植物,在台灣最早是引進做為水族箱的擺設造景,但後來被隨意棄置,順著溝圳流入農田。沒有天敵的粉綠狐尾藻,像布袋蓮一樣,成為嚴重的農田外來種問題。在清除的時候,只要有像指節一樣小小一段沒有從土裡摸出來,或是拉的時候不小心用力過了頭讓根斷在土裡,只要半年的時間,他們就會重新長滿整片農田。 還記得在宜蘭接手水田的時候,光是清理粉綠狐尾藻就清了三天,而且後續只要看到一小段新的狐狸尾巴冒出頭來,就要順著摸進泥裡,務必要清理乾淨。因為印象很深刻,有片田的狐尾藻長得非常旺盛,滿滿的看不到其他生物,我們經過的時候都笑稱這是粉綠狐尾藻保護區。 後來在台北客家社大開課時,他們場地裡的生態池也被粉綠狐尾藻入侵了,所以那一堂課我也邀請學員們,共同把狐尾藻清理出來,成為我們堆肥的材料。大家是否還記得樸門的原則:把問題視為解決方法呢?透過觀察,我們知道粉綠狐尾藻是水生植物,而且吸收養分的效率很好,所以才能長得那麼快速。因此,如果我們把他們收集起來,做成堆肥,只要一、兩周不下雨,狐尾藻就會全株死掉,這些養分就會重新被釋放出來,讓我們的菜可以長得更好哦! 清理完粉綠狐尾藻,接著我們把水蠟燭、輪傘草也割下來,切成小段,準備當成最上層的覆蓋物。 然後我們將池底的泥挖起來,讓生態池重新恢復原本的深度,讓池水可以重新流動。挖起來的淤泥則跟沙子、學校四處收集來的腐植質,以及窯燒批薩剩下的草木灰層層堆疊,然後大家輪流上去快樂地踩踏、跳舞、讓所有的材料能充分混合在一起,成為我們栽種作物的土壤。 我們還跟鄰近採收完的香蕉園收來了許多被鋸倒的香蕉莖,用竹子把香蕉莖固定住,讓這些香蕉莖來幫我們固定菜園的形狀。因為香蕉莖夠高,所以能很好地擋住土壤不流失,而且在菜長大的過程中,香蕉莖也很快地腐爛,成為新的腐植質,補充土壤的有機質。 台東地處熱帶,非常適合蕉科生長,所以是香蕉、芭蕉、山蕉的主要產地之一,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路邊有人在採收香蕉,但採收後的香蕉莖往往就是直接砍倒,放在走道上任其腐爛,甚至露天焚燒。在知道這個情形之後,我就一直在思考可以怎麼利用這些香蕉莖 - 大家眼中的農業廢棄物。嘗試過用香蕉莖挖洞做成育苗盆,也試著把香蕉鋸成不同的長短,排列成香草螺旋花園,效果都很好。這次我們則是要用這些香蕉莖,來排出未來要種植的菜園。 在所有的材料都到位之後,我們就先用香蕉莖排出菜園的範圍,在菜園的最下層舖上粉綠狐尾藻,期待他們在腐爛之後可以補充土壤內的有機質;接著把混合好的土壤放進菜園中,壓在狐尾藻的上方,再利用剪成小段的水蠟燭、輪傘草當成覆蓋物,蓋住所有的土壤不裸露之後,再把我們準備好的各式小苗種下去。 因為我們只有一個早上的時間,所以完成整個花園之後,大家都累瘋了,因此校長叫了一些炒飯,讓大家可以一邊用午餐,一邊聽我講解這次可食地景小花園的製作原理。我們這次用的技術是厚土法,利用落葉、枯枝、土壤、乾草、甚至是狗大便、廚餘等,一層一層堆疊起來,最後覆上土壤及覆蓋物,再進行種植,非常適合資材很多的各級學校用來進行可食地景的改造。 三個月後,我再到學校,當初還冒出頭的粉綠狐尾藻已經全部變成堆肥了;在工作坊時種下的秋葵都已結實壘壘,每一根都比我的食指還要長;芳香萬壽菊、洛神、茄子、檸檬馬鞭草、左手香,全部都長得很有朝氣、非常健康;香蕉莖已經開始分解,變成堆肥增加土壤的有機質,而且還有新的香蕉從當初的香蕉莖上長出來,看來明年可以有新的香蕉在這裡繁衍了;印度紫檀有了新的小夥伴們的陪伴,葉子開得更茂盛,感覺更開心了。 在很久以前,校園裡的樹其實都是像龍眼、楊桃、楊梅、蓮霧、芒果、南美假櫻桃、仙桃、麵包樹等的果樹,小朋友們可以順應著季節,直接在校園裡補充身體所需要維生素和其他養分。曾幾何時,這些果樹被移出校園,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景觀植物 - 好看,但不能吃。如果我們能夠在校園裡把這些果樹、甚至是營養午餐會用到的蔬菜們種回來,一來可以保障大家吃的安全和營養;二來可以在學校經歷過食物生長的過程,這比坐在教室裡上一整天的生物課還要印象深刻;而且還能把學校本來視為麻煩的這些廢棄物,像是廚餘、落葉、雜草,重新利用,變成生產食物用的養分;更重要的是,如果可以走出教室上戶外課,好動的小朋友們一定非常開心吧! 所以,讓我們一起來說服老師,用菜菜們佔領不能吃的草坪吧! 原文刊登於『地球公民365』雜誌 如果大家對於都市中的種植有興趣,我們在5/15有一場線上課程,會介紹包括屋頂、陽台、社區改造等多項種植的技巧,搭配豐富的圖例與故事,歡迎大家來報名參加! 報名連結https://www.surveycake.com/s/4zBZZ 作者:樸谷工坊 梁淳禹 / Parama 樸門有三個核心倫理:照顧地球、照顧人類與分享多餘。照顧地球及照顧人類很好理解,我們今天來聊聊分享多餘這個概念。 一般人看到分享多餘,通常會聯想到的是自己用不到的東西就分給別人用,例如已經用不到的文具、穿不到的衣服,都可以再捐出去給其他有需要的人使用。或是更進一步,我們也可以找許多個朋友,大家一起把用不到的東西拿出來,看看彼此是否有別人需要的東西,就可以直接做交換。現在這種「免費商店」的概念,已經越來越普及了。 更進一步的延伸,分享多餘其實是指我們與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們分享多餘。因為所有的產品,都是某個生物的生命,或是棲息地,所以如果我們毫無節制地拿取大量的資源來生產新的產品,就會有許多的動物無家可歸,許多的植物必須貢獻他們的生命。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只取自己所需要的東西,減少購買,進而減少生產的話,讓其他的生物可以繼續活在他們的家。透過這個方式,我們與其他的生物一起分享這個世界的美好,這就是分享多餘的精神。 左圖:蟑螂其實很愛乾淨,而且很多品種的蟑螂其實很美麗! 右圖:同學們討論的蟑螂NFP分析。 今天我們的課程在介紹樸門的設計方法與分析工具,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分析工具是元素的NFP分析,基本上就是在列出一個元素的需求 (Needs),功能 (Functions),與產出 (Products)。以提供進一步設計時,可以找到每個元素可以互相合作的位置。 而在做分析的練習時,我會提供不同的元素讓學員們分組討論及調查資料,其中最翻轉的元素我想應該就是『蟑螂』了。 一般人聽到蟑螂的第一反應都是厭惡。但經過完整的分析之後,大家發現蟑螂在生態系中的重要功能,以及在我們生活中的多個領域:類神經機械,抗生素,中藥,化妝保養品(美白保溼),處處可見蟑螂的蹤跡,所以其實我們使用很多不同產品的時候,真的需要好好感謝蟑螂呢! 如果你想更透徹地了解樸門的設計方法和分析工具,歡迎加入 #樸谷工坊 的 #祖傳家園PDC課程,可以完整又有系統地學習到更友善大自然的生活。陪你一路找回生產食物、社群建立、永續健康的力量。 2022~2023|樸谷工坊 祖傳家園PDC|台東鹿野 活動連結 https://fb.me/e/4nPZR3bRl 滿滿的愛與光,祝福地球,祝福人類~ 文:Parama 梅雨過後,台東的降雨量慢慢減少了,把水塔的水用光之後,剛好可以開始安裝濾水系統。 在樸谷基地的是利用貨櫃屋屋頂搜集的雨水,經過初期排放裝置把部分的髒水排放掉,然後有兩個出口:一個是無過濾的直接供給菜園用的灌溉用水,另一個是會經過過濾系統的飲用水。 裝好之後試喝的味道清甜,而雨水的溶氧量和含氮量都是比較高的,也沒有很多的氯,對人體是相對健康的飲用水。 這套系統是在泰國清邁 Pun Pun農場學到的,Pun Pun 透過這套系統每天供應超過 100人 需要的飲用水量。 雨水過濾系統的解說如下: 『小石頭』負責攔截大的懸浮物、『細沙』濾掉微小的雜質及部分離子態的金屬、『竹炭』吸附剩下的有機質,只要這三道過濾就能達到安全的飲用水準。 當然,就跟所有的濾水器一樣,這樣子的過濾系統還是需要更換濾材的。如果是天天使用,在 Pun Pun 的過濾桶因為很大,5年更換一次就可以了,我們的濾水桶因為體積較小,大概是2年就需要更換囉。 照片中有更多細節與設計圖,想學習更多,歡迎參考年底11月開始的 台東班祖傳家園PDC 開課資訊! 這次上海的封鎖,揭露了許多現代都市系統的問題。從物流、糧食分配不均、集中式管理的浪費,以及最新的消息指出,化糞池系統也快要超載了。 城市是一個將居住成本外部化的場域,九成以上的物資來自於城外,同時九成以上的廢棄物要運到城外。 但其實,大自然裡沒有廢棄物,所有的東西都是在一個又一個的循環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果我們打破了大自然的循環,那麼就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才能取代這些角色的功能。 因此當我們打破了大便回到土壤的養分循環,我們就必須建造一大堆的設備來處理大便,才不會造成汙染。同時還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去製造肥料,才能補充土地的養分。 又像是土壤的循環:每一年都有大量的泥土沙石從山上被運送到海裡,這些泥沙最終會沉積在海底,隱沒入地殼下成為岩漿,等待著下一次的造山運動才重回地表。 但我們為了開路,阻斷了泥沙前往海裡的路徑,因此每一年我們都要想辦法修理坍方的公路,而另一方面,因為沒有這泥沙的補充,所以海岸線年年後退,使得我們的國土一年比一年小。 這些,其實都是我們打破大自然循環的代價。在現行的系統裡,這些問題看起來都是問題,但如果我們能仔細觀察,用自然的角度去思考,就能找到一條與大地之母合作,相對輕鬆又永續的道路! 那麼糞滿為患的問題該怎麼解決呢?首先要確保有足夠的碳資材,然後請參考上一篇堆肥廁所的文章就可以囉! 左:馬桶不是只有陶瓷一種材質的,在菲律賓的堆肥廁所,因地制宜,利用當地的泥土混一些水泥後,用土做成馬桶。形狀則是上窄下寬的圓筒形,這個形狀是考量猛烈的拉肚子,也不會讓大便噴得馬桶到處都是。 右:在樸谷宜蘭基地時期的馬桶,有朋友參考德國的乾溼分離馬桶缸後,幫我們燒了一個陶的馬桶缸,上面還有可愛的小金魚圖案。 作者:樸谷工坊 梁淳禹 某一天,我們家的馬桶裡,有一隻蟋蟀在唱歌。 牠不會游泳,所以不是在沖水馬桶裡唱歌,而是在我們家的堆肥馬桶裡,一直大叫著想要出來。 這隻蟋蟀是怎麼到我們家的馬桶裡的呢?這故事說來有點長,得從我們還住在宜蘭的時候說起。 當我們剛從台北搬到宜蘭的時候,E已經懷孕了,但準備入住的老房子,馬桶在一個高起的台階上,所以她得挺著肚子上廁所,很不方便。於是開始收集舊棧板,跟朋友一起努力拆解棧板,挑出能用的部分釘成馬桶箱,在箱子裡放個桶子,然後去收集稻殼來覆蓋,就是一個可四處移動的堆肥馬桶了! 後來我們在居家生產的時候,這個馬桶還被移到屋內,讓E可以不用離床太遠,就能夠上廁所。在待產及坐月子的時候,非常方便呢! 後來我們搬到了新的基地,除了一間鐵皮屋之外,什麼生活設施都沒有。所以我們又自己蓋了一間堆肥廁所,並且設計了新的馬桶系統,可以更方便把堆肥的提桶取出,更棒的是有燒陶的朋友贊助了一個乾溼分離的馬桶缸,所以我可以直接把尿液排到土地裡灌溉加施肥,桶子只需要收集大便,沒有了液體造成缺氧環境後,桶子更不容易有臭味了。 最近搬到台東的租所,裡面有整理好而且高度正常的沖水馬桶,以及沒有很多蚊子的浴室跟廁所,對於要帶兩隻小寶寶的我們家來說,是一個相對輕鬆的環境!所以我們重新恢復使用沖水馬桶的習慣:把入水箱的水龍頭關掉,用接起來的洗澡水沖馬桶,並且把可以化於水中的衛生紙丟到馬桶裡。 但是用了兩個星期之後,突然有一天馬桶塞住了!怎麼沖都下不去,讓整間浴室都臭氣衝天,甚至如果門沒關好的話,臭味還會飄到廚房,就算用了通馬桶的工具也沒有改善。認真檢查管線之後,發現是先前的房客把化糞池的通氣孔給埋住了,溢水孔也堵住了,導致化糞池內的壓力過大,所以大便就下不去了。 我發誓,這輩子我再也沒有一個時刻比那個當下,更懷念一個簡單就是美的堆肥馬桶了! 所以三天後,我們家就變成兩個馬桶了!沖水馬桶只能拿來尿尿,大便及所有的衛生紙都得進入趕工出來的堆肥馬桶! 我們用收集來的稻殼、木屑及落葉來覆蓋提桶裡的大便,等提桶差不多八分滿的時候,再拿到一個大的耐酸鹼桶裡放著,定時透氣及攪拌,等最後一桶大便進到耐酸鹼桶後,再等待六到九個月,當所有的大便、木屑都變成鬆軟的黑褐色土壤狀態之後,這桶堆肥就準備好了! 所以這隻在馬桶裡唱歌的蟋蟀,就是在那天下午我收集落葉的時候,跟著落葉被我帶到桶子裡。忍耐著跟樂樂的大便相處了一下午,終於受不了了,放聲抗議。於是我便帶著桶子出門,讓牠能夠跳回草地上,重奔自由。 【肥水不落外人田】 我想應該很多人聽過「肥水不落外人田」這句諺語,但這到底是什麼意思,不曉得大家清不清楚呢?肥水指的是水肥,也就是人的尿液及糞便。古時在中國的大城市中,因為沒有化糞池,所以上廁所時都會收集在桶子當中,再交由鄰近的農夫當成肥料,補充地力使用。而農夫也會帶些自家的農產品作為回禮。因為是能補充地力的重要資源,所以大家都會選擇自己熟悉的農夫的桶子上廁所,這就是肥水不落外人田的意思。 一直到現在,中國地區還是有些農村是保持著從廁所挑糞去澆肥的習慣,讓糞便中的養分能夠透過土壤裡的微生物,重新回到大自然中的養分循環裡。然而因為糞口傳染疾病及寄生蟲的風險,現在大部分的國家已經明文禁止使用人糞作為肥料。對於傳染疾病的控制成效來說,的確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但另一方面,這其實也打破了大自然的循環,讓我們必須要花費更多的成本去處理變成「廢棄物」的排泄物,以及重建土壤的肥力。 那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讓我們安全地利用糞便當做肥料呢? 有的,如果我們能了解這些致病菌及寄生蟲的習性,就能夠最大幅度地減少疾病傳染的風險。 【讓糞便重回自然的循環】 第一個解法是時間,這些致病菌及寄生蟲都是要在宿主身上才能繁衍。所以如果我們能避免他們接觸到宿主(通常是人),那麼過一段時間之後他們會因為缺乏營養而死亡,通常這段時間是三個月,不過時間拉得越長,就越安全。所以平常我自己在做的時候,會放至少半年以上再使用。 第二個解法是溫度,因為致病菌及寄生蟲都還是生物,所以我們可以透過高溫來殺死他們。這裡的高溫是相對於體溫而言,所以只要溫度在攝氏50度以上,持續一天的時間,就能夠殺死這些致病源。 第三個解法是透過其他生物來把他們吃掉,因為這些致病菌跟寄生蟲都有針對性,所以對於非人類的生物而言,他們就不再是致病源,而是食物來源了。古代的中國、日本及韓國都有一個有趣的廁所設計叫豬廁,基本上就是把廁所蓋在豬舍旁邊或是上方,然後大便出來直接讓豬吃掉,並且在豬舍裡放入麥稈或稻草,混合豬糞之後,就成為很好的堆肥了。一些漁家甚至會做兩層保險,豬廁的下方是魚池,所以豬糞再成為魚的食物,最後人吃魚,這樣子絕大部分的致病菌跟寄生蟲就被豬跟魚的消化道給殺死了,還省下了不少飼料錢呢! 但其實豬跟人是有許多共通疾病的,所以透過豬廁養出來的豬,有很大風險會有寄生蟲在豬肉裡面,這樣子人吃下去之後,仍然會致病。因此最適合的生物其實不是豬,而是一些跟人的演化上沒那麼靠近的生物,例如蚯蚓。 在峇里島,有許多的飯店,他們的化糞池裡都養了許多的蚯蚓,這些蚯蚓以人糞為食,把裡面的致病菌跟寄生蟲都轉化成蚓糞,我們再拿蚓糞來使用,就非常安全了! 第四個解法,則是要選擇使用對象。如果心裡還是有疑慮的話,那麼在使用人糞做成的堆肥時,盡量以觀賞用植物及果樹為主,避免放在食用部位會與土壤直接接觸的作物,例如根莖類作物和葉菜類,這樣一來,我們就不用擔心吃下去的食物,會傳染疾病囉。 【其他種類的堆肥廁所】 今天我們介紹的堆肥廁所是靠好氧菌幫忙分解的堆肥廁所,除了我們家使用的有密閉儲糞槽形式之外,還有一種是開放式的儲糞空間,這時候就要注意遠離生活使用水源,以免污染了水源,反而讓疾病傳染開來。 另外還有一類是厭氧菌分解的堆肥廁所,這種廁所的儲糞槽是完全密閉,裡面幾乎沒有氧氣,大便透過厭氧菌分解之後,變成沼氣,可用來煮飯或發電,在許多國家其實都有利用大便產生的沼氣來煮飯的技巧哦。 【堆肥廁所使用注意事項】 因為堆肥廁所是透過大量微生物幫忙分解,所以如果在服用抗生素的人,最好不要在堆肥廁所大便,以免殘餘的抗生素把我們廁所裡的微生物都殺死,那大便就沒有微生物幫忙分解了! 另外,如果是希望能把大便當成堆肥使用的話,要避免塑膠進入堆肥廁所中,以免塑膠釋放的環境荷爾蒙,會透過堆肥影響到我們的作物。而許多的西蘗,其實都會有多餘的劑量隨著大便排出,所以如果不想要這些化學物質進入菜園的話,在服藥期間,最好也不要使用堆肥廁所哦。 原文刊登於『地球公民365』雜誌 人生第一次劈柴,大概劈個五分鐘就會滿身大汗了,能把大木頭劈開的斧頭,真不是普通地重啊! 批薩窯也是運用柴火來料理食物的適切科技,加熱一次就可以烤非常多東西哦! 作者:樸谷工坊 梁淳禹 / Parama 你有劈過柴嗎? 真的自己親手劈柴,才發現要把木頭劈成粗細差不多的柴薪,真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把樹皮剝掉,不然鋸斷的時候會一直卡到樹皮;再來鋸面要平整,否則連站都站不穩;最後在下斧的時候,要平心靜氣,心無旁鶩地看準要劈開的點,一鼓作氣地劈開!若非如此,常常會揮斧落空。 我們在法國拜訪波利諾貝生態村的時候,已經是十一月中的事情了,每到入夜氣溫都會下探零度以下,而波利諾貝是個沒有電的生態村,因此如果不生把火,晚上會冷得連入睡都很困難。所以每天的下午我都要花一個多小時劈柴,一開始因為不熟悉,所以光是鋸斷木頭就讓我累得滿頭大汗,忙了老半天也只有十來根柴,只敢在入睡前才生火,以免冷得睡不著。後來熟練了,能準備的柴多了,晚上終於能維持一直都有火能取暖。 在波利諾貝,大家之所以不用電,是為了要確保能源自主權,也是為了要對自己使用的能源負責。因為煮飯、洗澡、取暖的柴薪都是自己辛苦準備的,所以沒有人會浪費能源,大家都會想辦法把能源做最有效率的利用。也因為能源自主,所以你要把你的柴用在什麼地方都可以,就算你想少劈點柴,所以一個星期不洗澡,其他人也不會過問,你百分之百有分配能源的自由! 在台灣,家家戶戶都用電。那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電是怎麼來的呢? 現在台灣有82%的電力來自火力發電,分別是燒媒、燒油跟燒天然氣,可是火力發電會造成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對於全球暖化造成負面的影響。另外就是燃煤發電時所排放的廢氣,裡面有許多未燃燒完全的微粒會造成空氣污染,像台中火力發電廠所排放的PM2.5,就佔了台中固定空氣污染源中的46%,是造成中部地區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 另外有8%是核能發電,這部分排放的空氣污染氣體少很多,可是發電後的核廢料會持續釋放輻射,對周邊的生物健康有所危害,因為現在我們還找不到怎麼安全處理核廢料的方法,所以核能發電的比例現正逐年在減少。 剩下的是再生能源發電,像是水力發電、太陽能發電和風力發電,這些發電方式都是一次把發電機蓋好,再來就靠大自然給的天然能源轉換成電力。為了對抗全球暖化,目前全球都在想辦法提高再生能源發電的比例,台灣的再生能源發電比例,也是每一年都在增加。 為了要過更舒適的生活、要生產更多的產品,或是更直白地說:為了讓經濟持續成長,所以我們使用的電量,每一年都在增加;我們的發電量,也每一年都在增加:於是我們燒更多的石化燃料,生產超過我們需的電量,再把電用各種方式運輸、儲存起來。但是每次的傳輸、儲存都需要耗損一部分的電,在2016年,光是電力傳輸的耗損就將近4%,等於全台核電廠總發電量的二分之一。換算成用電量,大概是100億度,可以供250萬個小家庭,用電一整年呢! *註:台灣小家庭平均每個月用電,330度以下的家庭佔了67%,因此一年大概用電是4000度。 所以我更認真地去思考生活中使用的能源,在不會讓自己累得半死的前提下,我會盡可能地節約能源。像是在宜蘭生活的時候,我們每天要洗澡都得自己準備柴火燒熱水,可是宜蘭潮溼的氣候讓我們的柴總是潤著水氣,所以每次一生火就會冒出一大堆的煙,感覺自己都要變成臘肉了。但儘管如此,我還是很享受能夠每天有一小段可以練習生火的時間,那些煙,就當作是在點蚊香吧! 在歐洲進行生態村旅行時,我們生火常常是一次滿足多種需求:取暖是最基本的需求;火爐還可以加熱食物,我們在早餐的火會同時烤麵包及燒水泡茶;另外,因為我們是用布尿布,所以在溼冷的天氣裡,我們也會利用火爐來把尿布烘乾,以免寶寶要用的時候沒有乾尿布,那就糗大了! 回台灣之後,在建造基地的生活系統時,我們也認真地規畫能源的使用。洗澡用的是柴燒熱水器,加熱到70度左右,就能自己調整洗澡水的熱度,不會忽冷忽熱。我們還在不鏽鋼筒的外壁加了一層土,延長保溫的效果;煮飯則是從火箭爐進化到跟朋友一起手捏的雙口土灶,燒一樣的柴,可以同時有大火快炒跟小火慢燉,最後煙囪還跟柴燒熱水器接在一起,讓多餘的熱能幫熱水器保溫。 自己動手用柴火烹煮食物,可以感受到食物的味道及能量跟瓦斯爐的有所不同。一把火,是樹木接受雨水的澆灌,從土裡長出來,經過日曬風吹,乾燥之後,才把一生儲存的能量,都化為火焰釋放出來。所以看著火,就好像在聽樹木訴說這一生所看過的所有故事。我就知道有許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很喜歡看著火發呆。這樣子有故事的火,煮出來的食物,一定也有些我們不知道的魔法,讓食物的味道變得更好吧! 每當學校要帶食農教育的活動時,我都非常推薦用火箭爐煮一頓在地食材的餐點。除了認識食物的產地、產季之外,透過共煮共食,能夠把食物跟自己的生命經驗結合起來;透過自己搭建火箭爐、收集柴火的過程,也能幫大家找回自己身體的古老記憶,讓我們回想起自己是有準備好自己生活的能力的! 每次我在帶領這個活動的時候,參加的大朋友小朋友都非常專心在搭建自己的火箭爐,也都很享受一起料理午餐的樂趣。最特別的是我在社區大學帶的一次,還有一組用鑽木取火來煮飯,有參與到的同學都體驗了一次此生難得的經驗呢! ◎原文刊登於『地球公民365』雜誌 |
關於作者Parama & Ellejana 的文字分享。 文章時序
May 2022
文章分類
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