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谷工坊 PUGU Taiwan
  • 首頁
  • 關於我們
  • 樸谷的故事
  • 樸谷文章
  • 課程與服務
    • 最新課程資訊
    • 開課合作:祖傳家園PDC
    • 開課合作:14天密集班PDC
    • 樸門設計服務
  • 永續生活教材
  • 足跡與紀錄
  • 相關報導
  • 聯絡我們

因應,夏季的熱與蚊蟲叮咬

6/22/2022

0 Comments

 
Picture

【因應,夏季的熱與蚊蟲叮咬】

文:Ellejana

進入夏至,樸谷基地的熱度節節高升,即使是被樹蔭包圍的「綠色隧道」區域,仍有工作夥伴體溫過高的現象。半戶外教室區因為考量防護性(防冬季東北風、夏季颱風)而用樹蔭包圍,有著因為通風 vs. 樹蔭的衝突,也歡迎各位讀者提供建議。



面對身體該如何適應土地工作中的「熱」、「蚊蟲」,樸谷在此分享小小經驗:




*工作時段:以台東鄉間而言,要避免在 9:30- 14:30 最熱的時段工作,各地因為日照角度的不同,須微調時間。 



*工作安排:在早晨 7-9 am 的時段可以安排,近中午時可能比較會曝曬的區域:譬如 菜園的種植、施肥、除草等。 快要中午的時段,可處理在棚子下需要工作的部分:譬如 育苗、搜集種子、做分類標籤等。 讓身體避免站在大太陽下的時段過長。



*帽子:建議使用帽簷很大的草帽,在太陽下、樹蔭下都須戴著,自然材質因為可通風,隔熱的功能優於人工化纖,棉質也優於化纖。 每小時休息的時候,將帽子摘下,讓熱氣可以出去,也是要訣。



*衣著:全身盡量以薄的棉質衣褲為主,涼爽的搭配方式:棉質背心+棉質薄襯衫+棉褲+襪子+雨鞋(將腳踝附近擋住,可避免蚊蟲叮咬過擾)。

*蚊蟲:在半戶外的教室現場點上艾草蚊香外,並請穿上長袖衣褲、塗抹香茅油可防大小黑蚊叮咬。 在小黑蚊叮咬後若是非常的癢,千萬不要猛抓,約是30分鐘後就可消腫。 小黑蚊的傷口是用口器割開一個小小的傷口,然後分泌抗凝血的物質,讓牠可以吃到滲出來的血液。

*要好得快:先洗掉抗凝血的物質,接著又有冰鎮傷口減緩發炎的感覺效果。要好得快,擦讓傷口癒合的藥(紫草膏等)會比擦蚊蟲叮咬藥(萬金油)有用。 



*防蚊小撇步:以純香茅油(滾珠瓶很好用)擦拭在襪子上緣皮膚處、脖子、雙耳前後側、手背和前手臂,應能防止一整個上午的大小黑蚊叮咬,個人經驗中,這樣的做法比在衣服皮膚上噴灑很多防蚊液還有效。



大黑蚊就是亞熱帶森林中的自然產物了,防蚊措施做到之後,若仍有很多的大黑蚊,就讓自己的皮膚和眼睛多練習打蚊子吧,其實這也算是可以讓自己練習手眼協調的一種生活方式。



*冷水毛巾:以薄小的毛巾,每小時休息幾分鐘時,用冷水擦拭臉部、脖子、腋下、胸腺與上背等降溫,此時要將帽子摘下來,讓體溫 1/3 的散熱,都是從頭部。另外的散熱做法:將薄長的毛巾沾冷水後,放置在脖子一整圈,幫助工作的全程可擦汗、散熱。 不建議再用頭巾將頭包住,這會讓頭部過熱。



*飲水:3 小時工作請準備 2 L 的飲水,持續保持 20分鐘就補水一次的頻率,並在飲料中提升電解質的量(檸檬、酸梅湯、梅精、鹽巴等),以保持身體平衡。 



*午休:下午時段需要平躺午睡,讓氣流重新平衡。

- 沐浴:除非是快要中暑的人,請避免在身體極熱的時候,直接用冷水沖澡,太快將體內的火滅掉,會導致氣流截斷而有頭暈昏眩的狀態,洗澡洗頭 仍建議是用接近體溫的水較好。 



*工作後的飲食保養:補充有海帶、昆布、膠質的湯水甜品,譬如:愛玉、銀耳湯、昆布高湯、海帶芽湯等,讓身體恢復舒服的感覺。 水果部分,吃當季水果能讓身體順應自然韻律(常溫的鳳梨可以多吃,幫助消化。木瓜可補充電解質。 芒果和龍眼就容易上火,得考量體質的適宜度)。



*平時保養:日常中經常熬夜、飲食不均衡、有吹冷氣習慣、或是光體移位嚴重的人,容易有適應力的狀況,若是用了以上的方式,仍有在土地工作中感到很疲倦、快中暑的感覺,建議那一陣子先保養身體為上,不急著回到土地工作(因為出汗是一件耗氣的事,身體沒有足夠的氣,不建議流大汗)。


*心態:當我們享受著春夏秋冬所帶來的分野和美麗、以及所產生的大地蔬果,讓內在更能了解,因此夏季的熱是必然的經歷,從日常保養中,去調整自己能夠適應熱度,盡量不吹冷氣讓身體調整氣溫的機制維持正常,讓自己流汗、多沖/ 擦澡、更衣,享受可以穿得很涼快的、可以去溪邊玩水以及偶而吃冰、喝涼飲消暑的夏季。 



享受一年一度的夏季,祝福各位都能在盛夏時節,能保有身心的平衡,仍找到機會和土地有著相伴的互動,讓夏季留下美好的回憶。



Love, Ellejana. 



#祖傳家園樸門PDC,看見春夏秋冬的美。

報名連結: https://forms.gle/k33rZMFZaUghn1hy9
0 Comments

只要四步驟,荒地立刻變沃土

6/20/2022

0 Comments

 
Picture

【只要四步驟,荒地立刻變沃土】

閉上眼睛嚐一口,細緻柔滑的質地隨著唾液在口中慢慢化開,彷彿松露巧克力一般的,是坋土。

有時舌頭會感覺到粒粒分明,如同砂糖或鹽粒般粗礪的觸感,微微的刮擦感,是砂土。

而像一團兒時的麵茶粉,一入口就把所有口水瞬間吸乾,接著溼溽成一灘黏稠得張不開嘴的,是黏土。

你有試著吃過土嗎?

我們的身體藏著遠古的基因記憶,可以透過五感,直覺地分辨土壤的好壞。

不同的土壤成份,在種植與自然建築中,扮演著不同的重要角色。

想了解怎樣的土壤最適合種植?哪一種土壤最適合做自然建築?如何透過四個步驟,就把貧瘠荒廢的土變成生機盎然的沃土呢?

這些主題都在這個周末的土壤線上課程中:我們會圍繞著土壤這個複雜多彩的主題,展開一連串精彩的討論。​

輕量化線上課程會是一系列生活中實用的課程,透過簡單的理論講解,活潑的案例分享,以及針對主題的現場問答,讓你可以輕鬆不費力地踏出永續生活的第一步。

報名連結:https://www.surveycake.com/s/4zBZZ
0 Comments

Uber Eats 環境成本 & 來想想應變方式

6/9/2022

0 Comments

 
Picture
【 Uber Eats 環境成本 & 來想想應變方式 】
​

這幾天因為北上開課,我跟隨著台北人的步調,體驗了城市生活大約一個禮拜。

一開始到了開課地點,我就因為微發燒而無法出門採購,於是跟台北人學習使用 Uber Eats,開課的點心都拜 Uber Eats 所賜完成了採購,也是感激城市的便利。而又發現,開課期間學生們不喜歡走出去吃飯,因為學生說鄰近餐廳所提供的沒有比 Eber Eats 的選項來得多、來得好吃。 剛好又加上所租的教室 瓦斯爐壞掉了,我無法順利煮太多東西,又加上開課期間很忙,學生還幫我訂便當吃了幾天 Uber Eats 其實真的有好多選項、也蠻好吃的。 然而 迎接而來的結果就是:

- 垃圾量超級多。

- 廚餘無法自理(沒有土跟草、堆肥桶),無法做出廚餘堆肥。

我終於想起來八年前在台北的生活,城市的人都要追趕垃圾車,這樣的生活型態真的會製造出很多很多的垃圾+廚餘量,而其中塑膠餐盒裝熱食所造成的環境賀爾蒙,更早已是各種身體病況的元兇、加劇原因。

(把買菜煮飯的時間省下來卻要忙著倒垃圾、甚至要用更多成本去看醫生,得不償失啊!)

下一次我應該會作足準備,讓我在城市中保持著樸門的節奏:

◎確認該地點有可以煮飯的廚房跟冰箱,方便料理食物。

◎帶著隔熱的便當盒多個,遇到不可測的不方便煮飯情況,可以用餐盒外帶食物回來吃。

◎帶著小型的廚餘桶,先準備好土壤在下方(5cm厚度),可將廚餘處理成堆肥。

◎帶著一些家裡有的米、菜、水果,讓自己維持著好能量+心情,不用一到陌生地方就要忙著找食材。

◎若外送在城市中已經是趨勢,試著去支持環保、自取的Uber Eats , food panda店家(我發現 PAUL 麵包店是用紙袋包裝喔)

一定還有很多方式待開發,讓我們知道在城市中,你如何讓自己維持健康、又降低垃圾量的各種做法,歡迎留言跟我們分享喔:
______________
參考照片與文章來源:
- 永續環境不再僅是口號! foodpanda、Uber齊加入永續、減碳行列愛地球:
https://www.chinatimes.com/....../20211019004666......
- 台灣青年創環保版 Uber Eats,在家點外送也能零廢棄
https://www.seinsights.asia/article/3290/3268/7975
​

0 Comments

Permaculture Hive 生態環境教育社群

6/8/2022

0 Comments

 
左:在塔美拉生態村,教學與推廣和遊客參訪是其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圖為黃金之秋工作坊。

中:在菲律賓的田野學校。田野學校是建立一個社群的核心,我們在這裡教學、推廣、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然後大家一起打造共同的家園。

​右:在台灣,我們從網路的社群開始支持彼此。每次的祖傳家園PDC,我們都盡可能建立一個可以讓大家頻繁互動的環境,讓大家分享彼此的夢想,用團體的力量顯化愛的家園。對於祖傳家園PDC有興趣的朋友,請見連結:
https://forms.gle/k33rZMFZaUghn1hy9


【Permaculture Hive 生態環境教育社群】
上周日我們剛結束為期半年的線上樸門生活智慧講座,資深樸門教師 Steve Cran 跟我們分享了許多在這個艱困的時代,如何穩定自己身心狀態的方式。

在最後一次的對談講座中,我們討論到如何建立一個共同支持的生活社群,我整理了一些筆記,想跟大家分享。

其實關於如何建立社群,我們在這系列講座的好幾場當中都有談到不同的面向:種植、教育、經濟、人事結構。這次分享的主要是這個社群的樣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

共同生活的人數大約120~150人,這是最適合人類有效率地治理的規模,多於150人需要浪費太多時間開會,少於120人,人手會不夠用。

先有核心團隊,花兩年慢慢發展成長到150人的規模。人口社會結構要均衡發展:年齡層多樣化,專長多樣化。

生活機能區的中心是共同生活的建築,所有公共機能都在這裡完成。周邊分成3~4個不同的聚落,每個聚落的居住可能是拖車、帳篷、模組化的遮蔽所。在中心附近有提供學員或是訪客居住的客房。

聚落像是露營區概念,每個搭住所的位子只需要付一定租金就可以搭建,搬家的時候直接把住所拆走就好。

每個人每天要為社群工作4小時,負責一個社群中的角色:種植、建築、加工、木工、水電…等不同領域,這些工作是有支薪的。剩下的時間可以自己安排,看要發展藝術天賦、做另一份工作或是社交都可以。

每個人每周會繳交1000元到社群的共同基金,用來做社群的規劃→共享經濟:可以共同使用的東西,像是車子或洗衣機,就集結大家的錢買夠用的量,這樣可以買到品質好又耐用的,而且總花費更低。

在社群中,需要5種核心財務收入,來支持社群的發展:

◎樸門學校:訓練、推廣、建造公共設施、在課程中也是觀察與篩選村民的過程。

◎食物生產:生產超過社群需要的食物量,多餘的食物可以用來加工,或是拿來銷售。

◎食品加工:超高營養價值的能量棒,一根可以滿足一日所需,用超低溫乾燥技術脫水及保存營養。

◎養生排毒中心:草藥療癒、身心靈課程、排毒療程、相關產品

◎設計開模,打造模組化的遮蔽所:比帳篷堅固,比房屋輕量,模組化可自行組裝與拆卸,而且可以帶著搬家移動。可以用來銷售,也可以用來自用。

以上五個是以P.Hive的設計而選擇的五個核心,如果是在都市中、或是有其他專長的團隊,核心財務收入可以自由替換調整。盡量讓這些核心的經濟模式可以互相搭配,同時又是日常生活所必須。
我們也討論了在鄉村跟都市中,可以怎麼調整作法,如果對於細節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來參加今年底開班的社傳家園PDC,課程細節的連結在照片中!
0 Comments

樸門小盒子:收集並儲存能量與資源

6/4/2022

0 Comments

 
Picture
*這是我和學生在清大收集學生餐廳的廚餘,加上校園裡收集來的落葉做成的熱堆肥。

樸門小盒子:

這次要介紹的樸門設計原則是,「收集並儲存能量與資源」。

我們可以回頭想想,生活中大部分的垃圾,其實在變成垃圾之前對某個人而言都是很重要的資源,只是換到了不需要這項資源的我們身上,所以多餘的資源就被當成垃圾了。

​像我們去市場買水果,常常會有小塑膠袋和保麗龍的網袋,如果我們毫不在意,轉手丟進垃圾桶的話,他們就變成垃圾了。但如果我們可以收集起來,再拿到市場去給賣水果的阿姨,這時他們又可以重新變成資源囉!


0 Comments

    關於作者

    Parama & Ellejana 的文字分享。

    文章時序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2
    December 2021
    August 2021
    May 2021
    July 2020
    May 2019
    February 2019

    文章分類

    All
    Animal System 動物系統
    Appropriate Techonology適切科技
    Climate 氣候
    Design Strategy 設計方法
    Energy 能源
    Ethics 樸門倫理
    Nutrition And Health 營養與健康
    Principles設計原則
    Social Permaculture 人際樸門
    Soil 土壤
    Spiritual Permaculture 靈性樸門
    Trees And Forests 樹木與森林
    Urban Permaculture 都市樸門
    Vegetables 短期作物
    Water 水資源

    RSS Feed

Services

樸門課程與設計
兒童與樸門
溫柔陪產
能量風水規劃

Us

樸谷工坊
關於我們
​Facebook 

Support

Email: freefin@gmail.com
  • 首頁
  • 關於我們
  • 樸谷的故事
  • 樸谷文章
  • 課程與服務
    • 最新課程資訊
    • 開課合作:祖傳家園PDC
    • 開課合作:14天密集班PDC
    • 樸門設計服務
  • 永續生活教材
  • 足跡與紀錄
  • 相關報導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