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谷工坊 PUGU Taiwan
  • 首頁
  • 關於我們
  • 樸谷的故事
  • 樸谷文章
  • 課程與服務
    • 最新課程資訊
    • 開課合作:祖傳家園PDC
    • 開課合作:14天密集班PDC
    • 樸門設計服務
  • 永續生活教材
  • 足跡與紀錄
  • 相關報導
  • 聯絡我們

樸門介紹:捲起袖子,我們一起讓世界變更好吧!

5/30/2022

0 Comments

 
Picture
*土地裡種植多出來吃不完的菜,你會怎麼處理呢?

Picture

大家好,我們陸續介紹了許多簡單好生活的概念和小技巧,今天,我們要跟大家介紹的是在簡單好生活背後,有一整套源於傳統智慧的設計系統:「樸門」。

樸門的起源,是在1970年代中期,比爾.墨里森 (Bill Mollison)與大衛.洪葛蘭(David Holmgren),在看到了綠色革命以降,工業化的農業系統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無可挽回的破壞,因此兩人集結了各地的原住民傳統智慧,整理、歸納出一套永續農業(Permanant Agriculture)方法,出版時,結合兩個字,命名為 Permaculture(中譯為樸門),此為樸門永續設計的濫觴。

而原意是設計永續農業的樸門,在越來越多人加入之後,也很快地在1980年代就轉變成設計永續文化 (Permanant Culture),因為要真正維持一個永續的系統,讓人與自然達成和諧的關係,勢必需要一個完整的社會結構及文化去做支撐的。一路發展到現在,全球已經有超過100萬人學習過樸門,正在世界各地推廣永續生活的設計理念哦。

樸門的倫理與核心價值有三個,分別是照顧地球、照顧人類、以及分享多餘。

#照顧地球
照顧地球很好理解,因為地球只有一個,這是所有人類乃至萬物共同的家,如果我們沒有把地球照顧好,那麼要活下去就會越來越困難了。但在這裡,我們還要再更深入地去討論照顧地球,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我們都知道因為溫室效應,所以現在氣候變遷非常嚴重,最新的消息,再8年地球就到達暖化大限,屆時全球氣溫會比工業革命前升高攝氏1.5度,夏季無冰、全球海平面大幅上升、百分之九十的珊瑚礁消失、所有的水災、乾旱、颱風都會比現在更嚴重,聽起來就像好萊塢的各種災難末日電影,地球要毀滅了。

不對,我們冷靜一下,在可預見的未來,地球不會毀滅,而是人類跟大部分適應現存環境的生物會毀滅。合理地推測,在大暖化之後,地球會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太多生物,但可能幾百萬年後,又重新再演化出可以適應新環境的物種了。

所以我們知道了,照顧地球的最終目標並非讓地球不要毀滅,而是要維持地球在一個適合我們及現在的大部分生物居住的環境與氣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必須想辦法減緩甚至減少暖化,減少塑膠垃圾及大部分的汙染,重新把樹木種回來,把土壤培養回來,最終讓我們,乃至於大自然中其他的生物,可以和諧快樂地共處。

#照顧人類
照顧人類也很好理解,因為我們本身就是人類啊,不照顧人類要照顧誰呢?孟子也說了,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當我們有能力的時候,去幫助他人,照顧他人,是很正常的事情。

讓我們再往深一層去思考這個議題。如果我們不照顧人類,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這個星球上,大概有79.4億人口;而據聯合國統計,我們目前生產的食物總量,足以餵飽100億人。讓我來用簡單的數學計算:我們生產的食物,足以餵飽這世界上所有的人,而且還有將近20%的剩餘,對吧!

但事實上,饑荒並沒有消失,以聯合國對饑荒的定義,目前大概有8億人是處於饑荒的狀態中的。他們可能因為戰爭、天災、自然環境的變遷、土地被剝奪,種種的原因,讓這些人無法吃飽。

所以,這個星球現在的問題,不是我們生產的食物不夠餵飽所有的人,而是孔子說的,「不患貧,患不均。」資源被集中起來,去賺更多的錢,而不是去分給需要的人。所以我們把大量的食物,拿去餵動物,因為肉的價格比黃豆跟玉米高,也因為動物的肉可以賣錢,但分享食物給快餓死的人,是拿不到錢的。

那麼,沒有被照顧好的人,為了活下去會怎麼做呢?

他們會想盡辦法賺錢買食物,就算知道砍下最後一棵樹,燒成木炭去賣錢,會讓整片土地沙漠化。但為了活過今天,他們仍然會選擇把最後一棵樹砍倒。所以在生存的壓力下,他們就與我們要照顧地球的目標,背道而馳了。

至此,我們知道。照顧人類,其是因為我們希望能讓更多的人,可以不用擔心活下去的壓力,進而加入我們,一起照顧地球,照顧人類的行列。

#分享多餘
分享多餘聽起來也很好理解,我們吃不下的,我們用不到的,就拿去給有需要的人。這樣子我們就不用一直買新的東西了。

若我們再深入思考,什麼是多餘呢?多餘就是我們現在用不到的。如果家中有用不到的東西,我們是會收起來,還是會分給其他用得到的人呢?我想現在大部分的家中,都是先收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吧。但收著收著,常常到最後家裡就堆滿了可能用得到的東西,只好在大掃除的時候再全部清掉了。

除了家中的東西,其實我們還會把自己工作的付出,換成錢,然後再存到銀行裡,這就是儲蓄的概念。但錢又是怎麼來的呢?

錢,是用資源換來的。而資源,可以是我們的時間、我們的創意。但大多時候我們說的資源,指的都是自然資源:如果我們用的資源是木頭,那意味著我們砍下了一棵樹;如果我們用的資源是礦藏,那意味著我們抹去了在礦場上方的生物棲息地。所以自然資源代表的,是某個生物,或是某些生物賴以為生的環境。

因此,錢的本質,是很沉重的!錢是用許多生物的性命交換來的。如果我們不能謹慎地花錢,代表的,是我們輕慢地看待這些為了換成金錢,而被犧牲的生命。而我們花越多的錢,或是存越多的錢,代表的,是有越多的生命在這過程中消失。

所以分享多餘的另一層意思,是只取我們真正需要的。就像獅子一次只會獵補一隻羚羊,而不會為了儲存食物,把所有的羚羊都咬死。在自然界中,每個生物都謹守著這條法則,所以才能有欣欣向榮的生態,若我們要維持這美妙的生態系統,那首先,就從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是什麼、要多少開始吧!

看到這裡你對樸門感到有些認同與好奇嗎?歡迎一起加入6/5(日)「樸門生活智慧講座」(有即席口譯)的最後一堂:「訊息共享:讓更多人加入覺醒的行列」。樸門界元老Steve Cran會分享他的實務經驗,歡迎在分享與提問的互動下,將你期待的天堂,在與夥伴的共同合作下,實踐在地球!!
0 Comments

樸門小盒子-厚土法

5/27/2022

0 Comments

 
Picture
Picture
【樸門小盒子】

厚土法,在種植的時候不翻開原先的地面,而是在地面上重新以有機質、土壤層層堆疊的方式做出新的菜畦的種植方式。好處是能夠增加土壤內的有機質、減少水分蒸散、維持土壤溫溼度穩定,進而達到減少除草、減少澆水、減少施肥、減少照顧工作的目的。作法如下:

1 先把預定要種植的地面整理一下,若有雜草則不用把根拔掉,割下來放在原地即可。

2 舖上一些有機質然後澆水,像是廚餘、豆渣、雞糞或布袋蓮、粉綠狐尾藻等水生外來種都很適合,這些有機質腐爛之後可以吸引蚯蚓來幫忙翻土,也可以幫我們的作物補充養分。

3 蓋上一層不透光層,如姑婆芋葉、香蕉葉、瓦楞紙板都很適合,原意是為了要避免下層的雜草遇光之後又重新長起來。不過在台灣的氣候,我們只能延緩草長出來的速度,無法根除。

4 再放上一層約5~10公分厚的土壤,這一層土壤是用來讓我們的菜苗著根用的。當然如果有更厚的土壤會更好哦!

5 最後在土壤上方蓋上一層厚厚的覆蓋物,可以是稻草、椰纖、落葉、木屑,這些覆蓋物可以保護我們的土壤,不會忽冷忽熱,忽乾忽溼。

6 最後挖洞種上小苗,再充分澆水。之後照顧只要依土壤狀態,在覆蓋物下方的土變得只剩微潤時再澆水就可以囉。

7 下一次要種植的時候,只需要在原先的菜園加上新的覆蓋物,就可以直接種植了!

我自己會在厚土法的最下方,結合Hügelkultur的概念,加進一些樹枝與木頭,增加木本碳來提供真菌養分,效果也會很棒哦!


更多關於土壤的知識,都在 6/26 的樸谷輕量化線上課程,這次我們會討論的主題包括:

*土壤的組成
*土壤生態系統
*碳封存式種植
*土壤重建策略
*各種不同的堆肥介紹

內容相當豐富, 有興趣的朋友趕快來報名吧!
0 Comments

樸門小盒子:綠色革命

5/26/2022

0 Comments

 
Picture
由澳洲樸門插畫家Brenna Quinlan所描繪「慣行農法(左)」v.s.「樸門的多樣性作物種植(右)」的差別~真是既寫實又生動!

Picture

​綠色革命是在人口爆炸成長之後,科學家們開始針對食物可能不夠餵飽全球人口,而開始進行的一連串農作物育種工程,最初是透過不同品系的小麥,育出高產量且抗倒伏的小麥品種,後續將這種技術發展到稻米、雜糧、以及蔬菜,確實大幅降低生產的成本,並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並且讓農企業可以利用規模經濟的優勢堀起,吞併大量家庭式農業的土地。

但綠色革命所使用的配套,包括單一化種植、大量地使用農藥、化學肥料、灌溉、及農業機械,對於土壤、生態、環境造成的衝擊,至今都一一地浮現出來。因此聯合國特地定2014為國際家庭農業年,以彰顯家庭式農業與農場,相較於農企業的大型農場,對於更有效率使用單位面積土地、提供多樣化的食物、保障糧食安全、維持生物多樣性、農業可持續發展性、發展在地的經濟、與消費者互動、傳達農業重要訊息等方面,都有更顯著的表現。

-------------------------------------------
​
對樸門有興趣的你,歡迎把握機會,參加樸門界元老Steve Cran 在「樸門生活智慧講座」系列最後一場!!!!!
0 Comments

樸門小盒子-等高線集水溝 (SWALE)

5/21/2022

0 Comments

 
樸門小盒子:
等高線集水溝 (SWALE):我們觀察水在沒有減速的陡坡時會不斷加速,越到下方速度越快,對土壤造成的侵蝕也越多。但如果中間有一個平坦的地方,那麼水會先停下來,留在平地上休息一下,才再重新向下流,而這時的流速,相較沒有煞車的陡坡比起來,是慢很多的。

所以我們利用這個特性,沿著等高線開一條溝,所有的水流到這條等高線集水溝的時候,都會先停下來,這時候就有時間慢慢入滲到土壤裡,讓土壤先喝飽水,剩下的水才會繼續向下流。而如果我們沿著山坡做許多條等高線集水溝的話,那麼水基本上沒有機會造成侵蝕就又要停下來了。
​
如此一來,我們可以把水、土壤及有機質都留在土地上,把大自然上萬年累積的珍貴表土留在原地,讓植物們在上面開心地生長囉。
Picture
沿著等高線做的菜畦,有著跟坡度協調的曲線。
與之相對的,是遠方(對面山頭)的鳳梨田,完全無視坡度,只考量人/機器的移動方便而縱向開畦種植,每次下雨後就會有大量的土壤與肥料被沖制進中間的河谷。
Picture
歡迎加入 樸谷輕量化線上課程 報名表單
從2022年的5月起,我們開始新的輕量化線上課程,提供大家一個更輕鬆的方式,認識樸門永續設計。
這將會是一系列的線上課程,主題會圍繞在都市中會遇到的一些永續生活小技巧,用簡單且生活化的解說和舉例,讓大家可以輕鬆學習對環境和自己更友善的生活方式。只要每次進步 1%,我們一起,就能讓世界更美好!
歡迎你和妳,加入我們的行列。
https://www.surveycake.com/s/4zBZZ
0 Comments

留住珍貴的表土 -- 等高線集水溝

5/19/2022

0 Comments

 
左上:​大家同心協力一起,沿等高線挖出兩條溝。之後放上覆蓋,種上植被,就可以囉!
右上:透過設計,我們可以讓家戶的集約式種植,在很小的面積裡滿足全家人的蔬菜量,及多元的營養。
下排:一場大雨過後,我們可以看到在有做等高線集水溝下方的路面,幾乎沒有被沖下來的土和有機質;但還沒有做的部分,下面是一層厚厚的土壤和有機質。而這只是每年數十場雨的其中一次而已。

作者:樸谷工坊 | 梁淳禹 Parama Liang

大家有沒有在海邊玩沙的經驗呢?努力地收集一桶又一桶的沙,堆疊在一起之後,再開始把沙子捏塑成自己想做的樣子。不過如果選錯位置,往往一道浪潮打來,辛苦堆出的沙堡就塌了。

那你知道大自然要花多久的時間去堆疊出一公分的土壤嗎?依據氣候條件的不同,風化累積一公分的土壤,需要100到250年不等的時間。但如果沒有植被保護,一場大雨就可以把大自然數千年的努力,一夜之間沖走。

現在我們常常可以在路邊看到裸露無保護的土壤,在菜園裡、在水田裡、在山坡上的果園、甚至只是一片閒置的空地,社會覺得長滿草「很亂」,覺得草叢裡會藏蛇「很危險」,所以整個社會想盡辦法把草全部移除,只剩下光禿禿的裸露土壤,太陽一曬就又乾又熱、大風一吹就滿天塵土、暴雨一下就濁流四溢。

除此之外,裸露的表土會長出藍綠藻,是小黑蚊幼蟲的最佳棲地,所以表土裸露越多的地區,小黑蚊也就越多哦!

我們家旁邊的國小沒有圍牆,而是在正門口兩邊疊出了土坡,種上一列大葉桃花心木。因為草被清理得很乾淨,加上人們習慣在上頭走動,並把落葉收集起來帶回家當堆肥資材,所以上頭沒有草,也沒有落葉,很常見到沒有覆蓋的土壤直接露在外頭。

所以只要一下雨,就看到路邊了一層厚厚的腐植質土壤,都是從土坡上沖下來的。經年累月下來,桃花心木除了原本的板根,也開始看到一些更下層的根部高出地表,連帶著樹木的健康狀況也受到影響,又因為大葉桃花心木是淺根作物,所以若露出地表的根部過多,抓地力不足,在颱風期間遇風傾倒的風險也連帶增加了。

經過了上次可食地景小花園的合作,我提出再繼續用香蕉莖,來為邊坡做等高線集水溝的改造工程,不但可以讓水留在邊坡的土壤裡,改善土坡植物的生長狀況,也可以讓土壤跟有機質留在集水溝中,成為我們種菜的養分!同時若有餘力,也可以用香蕉莖圍住桃花心木的滴水線,讓落葉能留在滴水線內,成為保護土壤的一層被子,隨著時間過去,還能分解成護根的有機質。

另一方面我也在自家門前的草地先割下了一大片的草放乾,這些草將會成為等高線集水溝還未長出綠色植被時的覆蓋物,保護剛被翻開的土壤,裡頭的微生物與有機質,不會被太陽和風雨傷害或帶走。

這次的工作坊我們原先還討論要跟清潔隊要一些廚餘做成的堆肥來補充種菜的養分,但是這些堆肥實在太搶手,還在熟成中就已經被預訂光了,於是我們決定緊急跟附近的有機農場討要一些他們用土肥調好的培養土備用。

活動當天,有許多畢業的校友回來幫忙, 一群國中生,正是年輕力壯,對所有事物充滿好奇的時期,也是最要以大自然為師,學習站在土地上,好好紮根的時間。因此這天的早上,我們沒花太多的時間在白板前,而是帶著大家到準備施作的邊坡,讓國中生負責帶一到兩個小學生,每一組有自己負責的工作:一組去收集乾草並帶回來準備覆蓋、一組鋸竹子用來固定香蕉莖,一組負責把邊坡挖成兩階梯田成為等高線集水溝。

因為是帶著年紀比自己小的孩子做,所以國中的哥哥姐姐們都非常認真,除了工作之外,還一邊教年紀小的孩子怎麼做比較省力和安全,一起算要多少根竹子才夠用,或是一起在校園裡搜尋哪裡有樹枝,用來增加地面的起伏,幫忙抓住落葉和土壤。等香蕉莖、竹子、樹枝、乾草都到位了,剩下來的事情就簡單啦:大家一起幫忙扶住香蕉莖,再用竹子釘在邊邊固定不要讓他滑動,然後在做好的兩階小梯田上放上樹枝和乾草,就完工了!

我們這次還準備了一些好生長的地瓜葉、左手香等適合扦插的作物,要種的時候只需要把草撥開一個小洞,把莖插入土壤中,再把土和草都蓋回來,然後澆水就好了。這些地瓜葉會成為我們活的覆蓋物,而且還能拿來餵飽我們的肚子!

把校園內閒置的空地拿來做成可食地景,有非常多的好處。一方面我們可以減少除草的工作,同時可以讓老師和學生一起在菜園裡工作,花多一些時間待在戶外,碰碰土、和植物說說話,對心情跟健康都有很大的幫助!最近有許多的研究都在討論過於乾淨的環境,反而讓我們更容易有過敏體質,而適時地在戶外接觸土地,對於我們的免疫系統非常有幫助,也可以幫忙改善過敏的狀況。

另外這些種菜的可食地景,還能變成校內營養午餐的菜哦。之前我到香港大學的嘉道理農場參訪時,他們有親身實驗過,香港的一斗田 (約647.5平方公尺,差不多是台灣的200坪),每天工作一小時,就能生產12個人一整年所需要的蔬菜。這樣子換算下來,在亞熱帶氣候,平均每個人只需約54平方公尺就能夠生產自己一年需要的蔬菜。如果只是要供應周間營養午餐的話,甚至可以減少到每個人15平方公尺就足夠了呢!

想想看,一個班級裡10個人,如果有片150平方公尺大的菜園,裡面間種著各式根莖作物、葉菜、瓜果、豆類,完整地運用從地下到棚架的三度空間,就可以每天都吃到自己種的菜,那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啊。如果我們再把照顧不來的空間,也開放讓家長一起來輪班照顧,那麼大家就都可以吃到安全又健康的蔬菜了。

秋冬正是台灣許多葉菜類最適合生長的季節,如果大家準備好了,就可以在校園裡尋找閒置的空地,跟老師一起運用廚餘、乾草跟落葉,先做成堆肥改善土壤,再利用厚土法做出菜畦,為秋季的菜園做好準備,兩三個月後,就可以開始種植,並收成自己的菜囉!

保護珍貴的表土,除了種菜之外,對於生態、氣候變遷都有非常重大的影響。更多照顧土壤的技巧,在我們6/26的輕量化線上課程都會介紹,歡迎大家一起報名來上課哦!
​
原文刊登於『地球公民365』雜誌
0 Comments

夏天的短期作物

5/12/2022

0 Comments

 
夏天:茄科、葫蘆科與旋花科的季節。(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的菜啦,但是這三科的蔬菜真的是夏天每天都會出現的)

對新手來說,旋花科的地瓜葉是最容易扦插的植物之一哦,所以如果有機會買到帶莖的地瓜葉,不妨試試吧!

這是買回來的地瓜葉樣子,葉柄跟莖相連的地方是生長點,在這個地方會長出根與葉。
我們吃的是葉柄和葉子,有些人會把莖的纖維撕掉之後也一起拿來吃,但如果要種的話,莖的部分是拿來扦插用的。

扦插時請留至少三個生長點在土裡,三個生長點在地上,這樣子對新手會比較容易成功。

想了解更多關於都市中的種植,歡迎報名這周末的線上課程,我們會介紹多種適合種植的蔬菜,及種植方式哦!
​

左:葉柄跟莖相連的地方是生長點,在這個地方會長出根與葉。
中:從買回來的一把地瓜葉開始,扦插繁衍出一整箱的地瓜葉!
右:把葉子摘下來之後,莖繼續扦插回去,就有一直更新的地瓜葉可以吃囉~

Picture
想了解更多樸門種植的實務經驗,歡迎報名本周日的講座。
報名表單:
https://www.surveycake.com/s/4zBZZ
0 Comments

母親節快樂 之 與大地母親的合一

5/9/2022

0 Comments

 

這次的母親節對於我是很特別,沒有特別慶祝母親節,但感覺是跟大地母親、和心非常敞開的學生們,一起和大地母親的合一。

這週末先帶著大家認識土壤,慢慢地知道了台灣表土流失的情況,全球土壤營養衰退和因此即將面臨的糧食危機,並且去了解自己身邊的土壤組成 vs. 該種植的方式和作物。 以及實際操作 #家庭廚餘堆肥 的製作、 #熱堆肥 。

也讓學生們將第一次上課時畫好的家園圖帶來,從冥想之中,帶他們進入自己的家園,#找到那張在大樹旁邊安在自己的椅子(土元素),並且將 #家園圖 做四方的定位。

更從 #九大封印風水 一書的知識中,帶著大家去體會人體五行和七脈輪的感覺和力量,以及真的實際去土地上探索、整合土地與自己的關係。

最後在 #創造者與萬物的合一火典 之中,感動著與創造者和萬物、每個人的合一,更透過火典去知曉了,自己和萬物合一之後,能找回更多的安定、力量、進入生命的喜悅之流。

感動於學生的敞開,感謝他們願意整理內在力量,更有機會去實現祖傳家園的夢想。

感謝於自己一路的嘗試,看見了自己在靈性訓練中的所學,能陪伴自然生活的入門者,找回一股純粹的相信,相信著~ 我們都深深的被神、被自然愛著。

#我真的很愛我們的課程 #真心推薦


樸谷工坊 祖傳家園PDC|台東鹿野

2022, 11月開班 ~2023, 10月,每個月上一個週末也適合上班族

一整年的分享與練習,陪你一路整合自己的力量,找回生產食物、永續健康、社群一起建立家園的力量。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k33rZMFZaUghn1hy9
0 Comments

可食地景花園

5/4/2022

0 Comments

 
左:大家一起準備材料,分工合作!
右:做好的可食地景花園,混合好的土壤上有足量的覆蓋物,再種下小苗。 

​

作者:樸谷工坊 梁淳禹 / Parama Liang

在台東,我們住在一間國小旁邊。

這是一間以蝴蝶為圖騰的國小,有著廣大美麗的校園,教室後方是一大片的樹林與草坪,流水蜿蜒其中,前方有個蓮花池,後方接著一片生態池,長著一篷篷的水蠟燭、輪傘草,以及滿滿的粉綠狐尾藻。

搬到台東之後,學校的老師曾找我一起討論,該怎麼把逐漸沼澤化的生態池清理,將淤泥挖出來,重新恢復原先生態池的樣貌。後來我們在校園中散步的過程裡,又看到了種著印度紫檀的小花園,土壤因為大量的踩踏變得硬結,花園的的空間則長滿了草,沒有在生產食物。把這兩個狀況結合在一起,我靈機一動:「不如就用淤泥來做一個可食地景小花園吧!」

這個計畫很快就得到校長的同意,我們向社區宣布這個消息,在做小花園改造的當天,晴空萬里,老師、學生、家長、社區居民、還有一些對可食地景有興趣的學員特地從台東市過來。另外還有許多社區的夥伴載著自己的工具來,說:「今天我有其他的事不能來幫忙,但這些工具可以先借大家使用。」所以我們現場十多個人力,幾乎每個人都有一把趁手的工具可以用。

一開始跟大家簡單介紹這個花園做完後會長成什麼樣子,我們就分成三組開始工作了:一組去清運水草和淤泥,一組去收集落葉、乾草等可拿來當成覆蓋物的資材,最後一組則幫忙整地,以及處理要拿來圍出花園形狀的香蕉莖。

首先把生態池中滿滿的粉綠狐尾藻挖出來:這些看起來蓬蓬毛毛的植物,嫩嫩綠綠的,像極了狐狸的尾巴,是很美的景觀植物,在台灣最早是引進做為水族箱的擺設造景,但後來被隨意棄置,順著溝圳流入農田。沒有天敵的粉綠狐尾藻,像布袋蓮一樣,成為嚴重的農田外來種問題。在清除的時候,只要有像指節一樣小小一段沒有從土裡摸出來,或是拉的時候不小心用力過了頭讓根斷在土裡,只要半年的時間,他們就會重新長滿整片農田。

還記得在宜蘭接手水田的時候,光是清理粉綠狐尾藻就清了三天,而且後續只要看到一小段新的狐狸尾巴冒出頭來,就要順著摸進泥裡,務必要清理乾淨。因為印象很深刻,有片田的狐尾藻長得非常旺盛,滿滿的看不到其他生物,我們經過的時候都笑稱這是粉綠狐尾藻保護區。

後來在台北客家社大開課時,他們場地裡的生態池也被粉綠狐尾藻入侵了,所以那一堂課我也邀請學員們,共同把狐尾藻清理出來,成為我們堆肥的材料。大家是否還記得樸門的原則:把問題視為解決方法呢?透過觀察,我們知道粉綠狐尾藻是水生植物,而且吸收養分的效率很好,所以才能長得那麼快速。因此,如果我們把他們收集起來,做成堆肥,只要一、兩周不下雨,狐尾藻就會全株死掉,這些養分就會重新被釋放出來,讓我們的菜可以長得更好哦!

清理完粉綠狐尾藻,接著我們把水蠟燭、輪傘草也割下來,切成小段,準備當成最上層的覆蓋物。

然後我們將池底的泥挖起來,讓生態池重新恢復原本的深度,讓池水可以重新流動。挖起來的淤泥則跟沙子、學校四處收集來的腐植質,以及窯燒批薩剩下的草木灰層層堆疊,然後大家輪流上去快樂地踩踏、跳舞、讓所有的材料能充分混合在一起,成為我們栽種作物的土壤。

我們還跟鄰近採收完的香蕉園收來了許多被鋸倒的香蕉莖,用竹子把香蕉莖固定住,讓這些香蕉莖來幫我們固定菜園的形狀。因為香蕉莖夠高,所以能很好地擋住土壤不流失,而且在菜長大的過程中,香蕉莖也很快地腐爛,成為新的腐植質,補充土壤的有機質。

台東地處熱帶,非常適合蕉科生長,所以是香蕉、芭蕉、山蕉的主要產地之一,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路邊有人在採收香蕉,但採收後的香蕉莖往往就是直接砍倒,放在走道上任其腐爛,甚至露天焚燒。在知道這個情形之後,我就一直在思考可以怎麼利用這些香蕉莖 - 大家眼中的農業廢棄物。嘗試過用香蕉莖挖洞做成育苗盆,也試著把香蕉鋸成不同的長短,排列成香草螺旋花園,效果都很好。這次我們則是要用這些香蕉莖,來排出未來要種植的菜園。

在所有的材料都到位之後,我們就先用香蕉莖排出菜園的範圍,在菜園的最下層舖上粉綠狐尾藻,期待他們在腐爛之後可以補充土壤內的有機質;接著把混合好的土壤放進菜園中,壓在狐尾藻的上方,再利用剪成小段的水蠟燭、輪傘草當成覆蓋物,蓋住所有的土壤不裸露之後,再把我們準備好的各式小苗種下去。

因為我們只有一個早上的時間,所以完成整個花園之後,大家都累瘋了,因此校長叫了一些炒飯,讓大家可以一邊用午餐,一邊聽我講解這次可食地景小花園的製作原理。我們這次用的技術是厚土法,利用落葉、枯枝、土壤、乾草、甚至是狗大便、廚餘等,一層一層堆疊起來,最後覆上土壤及覆蓋物,再進行種植,非常適合資材很多的各級學校用來進行可食地景的改造。

三個月後,我再到學校,當初還冒出頭的粉綠狐尾藻已經全部變成堆肥了;在工作坊時種下的秋葵都已結實壘壘,每一根都比我的食指還要長;芳香萬壽菊、洛神、茄子、檸檬馬鞭草、左手香,全部都長得很有朝氣、非常健康;香蕉莖已經開始分解,變成堆肥增加土壤的有機質,而且還有新的香蕉從當初的香蕉莖上長出來,看來明年可以有新的香蕉在這裡繁衍了;印度紫檀有了新的小夥伴們的陪伴,葉子開得更茂盛,感覺更開心了。

在很久以前,校園裡的樹其實都是像龍眼、楊桃、楊梅、蓮霧、芒果、南美假櫻桃、仙桃、麵包樹等的果樹,小朋友們可以順應著季節,直接在校園裡補充身體所需要維生素和其他養分。曾幾何時,這些果樹被移出校園,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景觀植物 - 好看,但不能吃。如果我們能夠在校園裡把這些果樹、甚至是營養午餐會用到的蔬菜們種回來,一來可以保障大家吃的安全和營養;二來可以在學校經歷過食物生長的過程,這比坐在教室裡上一整天的生物課還要印象深刻;而且還能把學校本來視為麻煩的這些廢棄物,像是廚餘、落葉、雜草,重新利用,變成生產食物用的養分;更重要的是,如果可以走出教室上戶外課,好動的小朋友們一定非常開心吧!

所以,讓我們一起來說服老師,用菜菜們佔領不能吃的草坪吧!

原文刊登於『地球公民365』雜誌

如果大家對於都市中的種植有興趣,我們在5/15有一場線上課程,會介紹包括屋頂、陽台、社區改造等多項種植的技巧,搭配豐富的圖例與故事,歡迎大家來報名參加!

報名連結https://www.surveycake.com/s/4zBZZ 
0 Comments

    關於作者

    Parama & Ellejana 的文字分享。

    文章時序

    June 2022
    May 2022
    April 2022
    March 2022
    February 2022
    January 2022
    December 2021
    August 2021
    May 2021
    July 2020
    May 2019
    February 2019

    文章分類

    All
    Animal System 動物系統
    Appropriate Techonology適切科技
    Climate 氣候
    Design Strategy 設計方法
    Energy 能源
    Ethics 樸門倫理
    Nutrition And Health 營養與健康
    Principles設計原則
    Social Permaculture 人際樸門
    Soil 土壤
    Spiritual Permaculture 靈性樸門
    Trees And Forests 樹木與森林
    Urban Permaculture 都市樸門
    Vegetables 短期作物
    Water 水資源

    RSS Feed

Services

樸門課程與設計
兒童與樸門
溫柔陪產
能量風水規劃

Us

樸谷工坊
關於我們
​Facebook 

Support

Email: freefin@gmail.com
  • 首頁
  • 關於我們
  • 樸谷的故事
  • 樸谷文章
  • 課程與服務
    • 最新課程資訊
    • 開課合作:祖傳家園PDC
    • 開課合作:14天密集班PDC
    • 樸門設計服務
  • 永續生活教材
  • 足跡與紀錄
  • 相關報導
  • 聯絡我們